第554章 553驕兵悍將
疊陣法,是南宋川陜名將吳璘在長期的抗金斗爭中,創制的一種新式戰法。
關于“疊陣”的直接記載,最早見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其中記述了檢閱吳璘兵馬的景象。
璘閱兵河池,以新戰陣之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
約敵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并發;次陣如之。
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替之。
遇更替則以鼓為之節。
騎出兩翼以蔽于前,陣成而騎兵退,謂之“疊陣”。
諸將竊議曰:”軍其殲于此乎?”
璘曰:“古之束伍令也,軍法有之,諸君不識爾。得車戰余意,無過于此,戰士心定則能持滿,敵雖銳,不能當也。
房琯知車戰之利,可用于平原曠野之間,而不得車戰之法,其敗固宜。
敵騎長于奔沖,不爾,無有能抗之者!”
這兩句話,尤其是后一句,卻頗為關鍵,因為它直接點明了吳璘創立“疊陣”的動機與目的——在平原曠野間,克制長于奔沖的金軍騎兵。
以吳璘為代表的西線宋軍發明“疊陣”的目的,是為了在平原曠野克制金軍騎兵,而這個戰術層面的目標,又是為反攻秦隴這個戰略目標服務的。
充足的馬匹供應,是建立強大騎兵的基礎,相形之下,宋軍的騎兵卻十分可憐。
北宋就已嚴重缺馬,而南宋丟失陜西后,“使川陜馬綱不通”,“馬極難得”,導致南宋將領不得不想法設法補全這一缺陷,疊陣法也就應運而生。
事實上,由槍、弓、弩組合而成的步兵陣形,古已有之。
只是這條總原則雖然一直無太大變化,但其具體實施的過程,在各歷史時期卻有很大不同。
如唐代的步列隊次序,是先弩手、次弓手、次槍刀手,弓弩攻擊結束后,隊列前排的弓弩手要拿起隨身攜帶的短兵器,參與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