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849漕糧海運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災害發生最頻繁的朝代之一,明初時稍好一些,但是到了中后期,災害愈發嚴重,發生頻率也不斷加快。
尤其是明嘉靖時期以后,全國大范圍出現的地震、旱災和水災等自然災害,但其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僅引起朝廷的高度關注,也可以體現明代洪澇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
嘉靖朝后期,幾乎每隔三年就會有一次洪災,而其間各地又時有旱情爆發,讓當時的朝廷應付賑災都不及。
旱災過后是恢復生產,而洪災過后,治水就成了一項需要朝廷投入非常多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有人曾經統計過,在大明國祚276年的時間里,累積各種災害竟達一千零十一次,這是前所未有的紀錄。
其中水災,共一百九十六次;次為旱災,共一百七十四次;又次為地震,共一百五十六次;再次為雹災,共一百十二次;更次為風災,共九十七次;復次為蝗災,共九十四次。
此外,還有此外饑荒有九十三次;疫災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災有十六次。
與其說大明王朝是自己作死,其實天災在其中也扮演了不可獲取的重要原因。
對于這些,魏廣德在做官前是根本沒有意識到的。
直到他踏入仕途的初期,也只是感到各地災情嚴重,怎么會如此之多。
而當他進入內閣,真正看到各地上報的災情后,他才有了更多的感悟,這大明朝能挺著這些災害過了二百多年,那是真不容易的一件事。
對于這些,魏廣德有心用后世的知識做出一些改變,可是他思考很久后得出結論,天災根本就擋不住,除了盡心做好善后,其他啥都做不了。
就拿這次的水災說事,隆慶三年八月庚申,黃河洪水為患,盱眙被災,九月,淮水漲溢,高家堰大潰,淮水東趨,盱眙水深5尺余。
黃淮流域這場洪水,直接導致漕運斷斷續續,許多地段出現淤塞,行船艱難。
好吧,這就是朝廷要做的事兒,必須保證每年足夠的漕糧抵京,否則北方可能因此生亂。
遷都嗎?
魏廣德在束手無策的瞬間,動了無數穿越明朝小說了,都有提到的一個辦法。
京師南遷重回南京,北方漕運就可以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