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896漫天要價
這一晚,俺答汗大帳中的油燈亮到很晚。
俺答汗和三娘子在一起,詳細商量出要對大明提出的各種條件。
后世之人大多只以為“隆慶和議”是明蒙之間結束戰爭狀態,雙方由通過戰爭搶掠變成發展雙邊貿易,互利互惠,建立起新的關系模式換取和平,但真相哪里會那么簡單。
在三娘子的建議下,俺答汗首先對明蒙之間的邊界劃分心里大致有個底,然后就是對貿易的開放和種類進行明確限制。
說實話,王崇古的計策里,真正對他有吸引力的也只有“互市”這一項,其他的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蒙古可以用牲畜、毛皮、藥材等物品,換取明朝的糧食、鹽巴、茶葉、布匹、器皿等物品,同時還要賞賜。
明朝和蒙古之間的賜賞,以明朝的冊封和蒙古的朝貢為形式,雙方可以定期地進行賜賞往來,明朝給予蒙古一定的賜賞優惠,如增加賜賞的數量和質量,改變賜賞的方式和內容。
蒙古可以用少量優質戰馬和一些金銀、珍珠、玉器等物品,作為朝貢品,換取明朝的衣服、鞍馬、珠寶等物品,雙方實現了賜賞的尊崇和友好。
蒙古的貢品,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而明朝賞賜的物品則是按照蒙古貴族生活所需而定。
好吧,如果說互市是解決普通牧民的生活所需,那賞賜就是蒙古貴族所需要的東西,就是這個時代的頂級奢侈品。
而對于俘虜的歸還,其實這根本就不在俺答汗的考慮范圍內。
雖然放回那些漢人奴隸會引發手下部族不滿,但蒙古人的奴隸又不是只有漢人,向西邊再抓回來補充就是了。
不過對于板升城那邊的趙全、李自馨等人的處理上,才是最需要謹慎的,必須一次性解決,避免那里的白蓮教徒在草原上發生叛亂。
這幾年俺答汗也看出來了,板升城的白蓮教徒一門心思的就是研究怎么造反,可他們的眼光和格局都太狹隘了,根本看不穿大勢,這也是他們屢次造反都不成功的原因。
實際上在嘉靖年間,在大明制造叛亂最好的地方是在南方,那里正因為倭寇肆掠和加征的賦役導致民不聊生,民間不滿情緒濃厚。
但白蓮教徒在那邊的實力有限,組織不起有力的叛亂,也根本就沒想要往那邊發展力量。
只是一味的盯著他們的傳統勢力范圍,那就是山東、山西這些地方。
但這些地方明軍的軍力又是格外強大,根本就沒給他們造反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