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933去高拱時代
其實在魏廣德看來,三者皆有,不能單獨采納一種說法,也不能否定一種說法。
好吧,這就是魏廣德理解的“中庸”。
“中庸”,是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和道德實踐原則。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把中庸看做最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多次論及中庸,如贊美《詩經》的《關雎》篇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思想感情表達最得當。
又說一個人的性格風度,“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中庸之道要求凡事中正適度,恰到好處。
《禮記·中庸》是發揮孔子中庸思想的著作,朱熹章句引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既是不偏不倚,又是恒常不易,中庸之道成為儒家立身處世待人的準則。
毛澤東曾認為: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范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
“中”字的本義,有幾種說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狀;立木表測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領立旗于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說文》:“中,內也。從口、∣,上下通。
”這“中”字,相對于“外”來說是“內”,里面;在方位上,相對于四周來說是等距離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對于上等與下等的中等;在過程中,是相對于全程來說的“一半”;而相對于“偏”來說,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魏廣德就字面理解,即是指適中,正當,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標準。
而“庸”字的本義,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大鐘,通“鏞”;有人說是城,通“墉”;有人說是勞義,通“傭”;有人說是功義,以鐘記功等。
“中庸”之“庸”后世理解大致有三個意思:第一,何晏講是“常”,程子講“不易之謂庸”,即恒常而不易之理,變中不改變的道理;
第二,朱子講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復觀講是每個人所應實踐、所能實現的行為;
第三,《說文》:“庸,用也。”就是運用。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也認為,《中庸》這篇文章,是記中和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