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936御麥
“調走傅侍郎,戶部里反對的聲音就小了,只要郭侍郎堅持,海運漕米一事在戶部就不會有阻礙。”
到這個時候,王國光還把他當三歲小孩子一般糊弄,信誓旦旦對魏廣德說道。
魏廣德心里其實是有氣的,甚至都想甩手不管此事了。
他自認為在當前的局勢下,支持漕糧海運是正確的,不僅可以為朝廷節省下大量的運輸耗費,最重要的是可以避開黃河水患的影響,保證南米及時運抵京師,穩定北地。
何況,魏廣德也不是要廢棄漕運,只是讓商船走運河,收取的水關閘費維護運河通暢,兩岸河工也有活路,不至于為了活命就揭竿而起。
而且,魏廣德自認為已經讓步,那就是大部分漕糧還是走運河,只是維持海上航道,運送少部分漕糧。
就是這樣利國利民的政策,楊博、王國光一黨都還希望從自己這里獲得利益,不得不讓魏廣德重新思考山西幫和南方,尤其是蘇杭、揚州一帶大商人之間的關系。
不過要給大明執行百多年的海禁政策松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只能慢慢來。
來自后世的他知道,開海對國家的意義,不僅可以提升經濟,更是可以正眼看世界,打破國家的封閉。
大明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并不是滿清那樣固步自封,還是愿意吸納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
實際上,若是大明朝能夠延續百年,或許趁著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也能很順利的發展起來。
魏廣德對自己來到這里的任務只盯了三個,一個是開海,讓大明朝融入這個時代的國際秩序,成為東方秩序的制定者。
西方的事兒,以當下的交通運輸和通訊條件來說,太過遙遠,根本顧不過來。
至于學習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那樣滿世界圈占殖民地,還是洗洗睡吧。
大明朝自身問題都那么多,都顧不過來,你還想著對外打出去搶地盤,就身邊的文官唾沫星子都能噴死他。
至于第二個,那就是找到所謂支撐“康乾盛世”的根,也就是紅薯,這玩意兒產量巨大,正是因為那個時代國內大范圍種植紅薯,讓民間不至于餓死人,才會讓那百多年的時間里天下太平,被歌頌為所謂的“盛世”。
除了相對明末吃不起飯,那個“紅薯盛世”倒也勉強能稱為“盛世”。
既然來到這里,魏廣德自然希望早點找到那個東西,辣椒都已經有了,想來紅薯和玉米,應該也快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