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946生死看淡
在后世,知道“湖廣填四川”的人頗多,但是“江西填湖廣”,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江西填湖廣,始見于魏源的《湖廣水利論》。
系指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區遷徙的移民運動,據說最早出現于五代,明朝達到高潮。
江西移民占江、浙、閩、皖、贛五省遷至湖南,湖北的移民總數的六成,在兩湖各個地區,江西移民占有的比例又有差異,自東向西遞減,適與地距江西之遠近成正比。
在洪武年間湖北地區的一百七十四萬總人口中,土著人口占四成,移民人口占六成。
根據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統計,在湖北的九十八萬移民人口中,江西籍移民約為六十九萬,占總人口的七成。
湖南在洪武年間的二百七十八萬各類在籍人口中,元末及洪武年間遷人的民籍和軍籍移民達七十三萬人,占當時全區人口四分之一。
起因,則是元朝末年湖廣地區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以及朱元璋—陳友諒廝殺拉鋸的主要戰場,由于社會動蕩,生靈涂炭,田疇荒蕪,十室九空,無論是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寥寥無幾,人口隨農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并允許“插標占地”,因此而奏響了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即明初大移民,其中,“江西鄱陽瓦屑壩”、“山西洪洞大槐樹”、“南京楊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寧化”并稱為中國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尋根之地。
其中,中國有兩億人的祖先是江西鄱陽縣瓦西壩出去的。
明初移民時,官府在瓦屑壩設局駐員,饒州府各縣移民沿樂安河、饒河到達鄱陽瓦屑壩集中,然后發放“川資”,編排船只,乘船駛出鄱陽湖到達湖口。
然溯長江而上,遷入湖廣,或順長江而下,遷往安徽及其它省份。
而在二三百年后,清朝朝廷又組織了一次類似的大移民活動,也就是“湖廣填四川”。
湖廣填四川,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在移民行列之中,前后歷時百余年,從清康熙十年大規模開始到乾隆四十一年止,堪稱中國最大規模移民行動。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清朝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僅次于湖廣人的第二大移民團體。
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余人口九萬余人。
自明末起,流賊張獻忠起事入川建立大西政權,地主武裝、清軍、南明軍一起攻向起義軍,之后明軍內部爭權奪利,戰火不斷。
張獻忠余部孫可望、劉文秀進入四川,在川北與清軍激戰,清軍鎮壓義軍,搜捕明軍殘余分子,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