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972金價
至于民間接不接受,就如同當初老朱的政策一樣,禁止金銀銅錢交易,只準使用寶鈔,現在變成禁止民間金銀私自交易,只準使用銀元。
甚至在將來,還可以考慮朝廷收攏黃金發行金元。
魏廣德把自己的設想在張居正面前婉婉道來,張居正也從一開始的漫不經心到后面專心思考。
說白了,白銀在朝廷手里一進一出,朝廷就可以獲得兩三成的利益,這對陷入財政困窘局面的明廷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
“以八九成銀參雜銅制作銀幣,以法令形式推行下去.......辦法雖好,可朝廷手里白銀還是太缺了,太倉存銀不過百萬兩,即便是內廷,估計也不過這個數額。”
張居正在心動之余,很快就想到了推動此法雖然有諸多好處,特別是解決朝廷財政難題,可是要考慮到具體實施過程,就有些難題很難破解。
“江西、南直隸推行一條鞭法,除了實物俱折銀,若全國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銀怕不下千萬兩。
通過鑄幣,可增收一、二百萬兩之多,足以彌補當前財政虧空了。”
魏廣德馬上就說道,“實物也以保夠漕糧及其他必須之糧外,如果可以俱折銀。
據我所知,朝廷每年所收實物,因保管不當造成損失也不小,不若留夠必須之糧和一部分預備賑災糧外,全部折銀抵京,這樣也能增加白銀收入。”
他記得好像大明就是在萬歷朝開始白銀化,實質上就是銀本位制,所有財稅支出都是以白銀量化,無疑這就是最好的,把中國貨幣體系固定下來的時機。
魏廣德早就發現,大明財政收入并不是如后世所說年入二三百萬兩銀子,算上實物至少有兩、三千萬兩,只不過其中大部分為實物,金銀比重很小。
不指望全部折銀,只要有一部分折銀就足夠工部忙活了。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他這么做其實也埋藏下巨大的隱患,其根本就是大明自產白銀和銅料不足,完全靠從外部輸入。
在大明商品暢銷全球的背景下,巨額白銀流入自然不會有問題,恰恰相反,白銀流入一開始會激活大明經濟,但是在后期會引發劇烈的通貨膨脹。
而最大的危機還在于,一旦大明不能吸收足額的白銀流入,則在國內可能就可能形成經濟危機。
實際上后世學者也有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深層次原因,是與這一時期全球化經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