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994寬甸將建
凡遇天子壽日,王于殿前臺上設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禮。若遇正旦,拜天地后,即詣祖廟行禮畢,升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禮。文武官具服行八拜禮。”
幸好今日沒有藩國使節到來,進獻賀表,所以魏廣德在萬歷皇帝祭拜天地和祖廟,來到皇極殿升殿后,百官只是行八拜禮。
當然,這里的八拜禮和民間所說的“八拜之交”還是略有不同,但又同根同源。
八拜禮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那個時代,禮儀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而“八拜”作為一種特殊的禮儀形式,逐漸在官方和民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最初,“八拜”主要用于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敬意,后來隨著社會的演變,它逐漸擴展到了朋友、親人之間,成為一種表達深厚情誼的方式。
具體來說,“八拜”的儀式包括向對方行八次鞠躬或叩頭的大禮,每次鞠躬或叩頭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如尊重、感激、忠誠等。
這種禮儀形式在周朝時期非常盛行,并逐漸傳承至后世的各個朝代,恢復漢家文化的大明自然是照本宣科抄了下來。
最初時候八拜還是將就長幼尊卑,而流傳到民間以后,就以“八拜之交”形容友情,變成平輩之間一種表達深厚友誼關系的表現。
民間的八拜最早出現在宋朝典籍上,源自于宋代易學大家邵雍之子邵伯溫所著《邵氏聞見錄》一書,里面記載:“豐稷謁潞公,公著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
“八拜之交”指的是那八拜?
按照后世流傳的說法,就是管鮑之交,源自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
知音之交,則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刎頸之交,是廉頗和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膠漆之交,表現陳重和雷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的故事。
雞黍之交,體現了張元伯和范巨卿守信的故事的。
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展現了為了友情可以犧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生死之交,好吧,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是忠誠和承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