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1005水師抵達
為何明朝會用邊墻和長城稱呼后世人眼中的“萬里長城”,其實是因為此時的所謂“明長城”和后世人眼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形象。
后世人看到的長城是經過包磚的城墻,而此時大部分長城卻是夯土,外面并未包磚,只有薊鎮等少數長城段這樣建造,其實就是一段土墻。
雖然是土墻,可也不是一般的土,都是按照城墻的制造工藝制造的夯土。
夯土其實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先堆砌大量泥土,然后用石碾或者石杵進行反復捶打夯實,而是有專門的模具,把泥土捶打成緊密粘牢的泥磚。
夯土用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當地有黃土就選擇黃土,若是紅土也可以選擇紅土,因地制宜。
取土后還會添加一些如粗砂、石灰塊、黏土這樣的東西,倒入泥磚模中制成泥磚。
這樣的泥磚,內部非常緊湊,即便是水泡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滲透,也只有歲月才會成為破壞他們的利器,在日曬雨淋風吹經過若干年后才會逐漸老化。
泥磚成形后才會進行拼接,拼接過程中還會使用古代的水泥,也就是用糯米汁加上生石灰等原料制成灰漿填縫,讓泥塊的粘接更加牢固。
土墻出來后,若是要在外面包磚,也會用這種灰漿填縫,增加磚塊之間的粘接牢固性。
這樣的制作,可以讓城墻屹立數百年而不倒,如果沒有外力破壞的情況下。
明朝的長城,大多就是這樣一點點建造起來的,可以說非常耗時耗力。
另外,古代燒磚也不簡單,成本也不低,需要取土和采購大量燃料,非常耗費錢財。
所以大明一開始就只是選擇制造一道土墻,分隔大明和蒙古的疆域,僅僅在一些關口才會在土墻外包磚,既好看也更利于城墻長久的保護。
畢竟,一座城郭可不是只用很短的時間,那都是千百年形成的交通要沖,自然需要更加嚴密的防守。
大明建國之初國力強大,擁有大量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軍士,自然不需要長城保護自己。
那時候的大明,不對外主動出兵就已經僥天之幸了。
只是隨著永樂時代的結束,大明國力開始衰退,軍事實力下降,才開始建造邊墻。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明廷更加重視邊墻,此后開始向邊關撥銀修繕城墻,其實就是在原有土墻之外開始包磚,同時也重修一些毀壞的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