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1047黃金白銀的困擾
就在幾人消化魏廣德的建議,采購倭國銅料的可行性時,其實魏廣德已經知道其中是有利可圖的。
其實早在唐朝,中國的銅錢就已經流向倭國,還十分受歡迎,叫做“渡來錢”。
日本的早期貨幣史歷程一直深受古中國的影響,日本最早的金屬鑄幣是模仿中國唐朝“開元通寶”銅錢所鑄,“皇朝十二錢”也完全是參照唐錢而鑄。
“皇朝十二錢”停鑄后,古中國銅錢(以北宋、明錢為主)大量輸入日本,壟斷了其貨幣流通領域,開創了日本的“渡來錢時期”。
在中國進入明朝以后,白銀在民間被廣泛作為貨幣使用,且白銀貨幣化已成趨勢、不可逆轉,白銀在貨幣流通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到16世紀時,白銀逐漸成為了主流貨幣,地位超過銅錢,并逐漸被明朝廷官方認可為法定貨幣,加之歐洲商人頻繁出沒東亞地區,這些也都深刻的影響著日本流通錢幣的變化,日本逐漸也進入“金銀銅三貨時代”。
明初時,因倭寇作亂問題,明太祖斷絕與日本,禁止對日本貿易。
直到1403年,日本室町幕府政權向明朝稱臣納貢,正式確立了與中國的“勘合貿易”關系,即官方朝貢貿易,民間私商貿易依然被禁止。
此后,日本室町幕府頻繁派遣使船來中國,向明朝皇帝獻貢,并獲取明朝皇帝的大量賞賜。
在賞賜的物品中,包括大量的中國銅錢,這些銅錢到日本后就成了“渡來錢”,通行于日本貨幣流通。
在勘合貿易模式下,日本使者向明朝皇帝朝貢的物品主要有銅礦、硫磺、黃金、刀劍、扇子、漆器等,明朝皇帝賞賜給日本使者的主要有生絲、絲織品、棉紗、砂糖、陶瓷器、銅錢等。
其中,大明的生絲和絲織品在日本十分暢銷,而且售價非常高,利潤可達4到20倍。
每次朝貢時,日本使者都可獲得明朝皇帝的大量賞賜,遠超其朝貢的物品價值,因而凈獲利頗豐。
1467年“應仁之亂”后,室町幕府實權旁落,失去了對勘合貿易的控制權。
當時,一些日本的地方封建領主,與日本私商結盟,打著“幕府”的旗號,掌控了勘合貿易,與明朝進行貿易往來。
由于日本政局分裂,日明之間的官方勘合貿易已名存實亡,而且勘合貿易難以滿足日本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由而,日明之間的民間走私貿易隨之興起。
在民間走私貿易的發展過程中,一些精明的商人意識到當時中國非常需要白銀,而且白銀在中國的價格,比其他地方都要高。
因而,只要把其他地方的白銀,運到中國,就能獲利頗豐,而且還能用白銀直接購買中國的商品,再運回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