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1056交趾
李成梁還在疑惑,魏廣德就直接把錦衣衛交過來的情報拿出來,遞給了李成梁。
“你看看吧,之前朝廷有懷疑,但是一直不確定那邊的真實情況,所以把你留在京城。
現在消息已經確定,右軍都督府也該要動一動了。”
接過魏廣德遞過來的紙條,李成梁仔細看了一遍。
雖然明朝的文官集團都說明軍將官是粗鄙武夫,但實際上世襲武職的家族,哪里可能是粗鄙的,許多都識字,學問好的也不少。
因為大明以文抑武的原因,武將家族往往都會在還在小的時候試試讓他們考功名做文官,只有確實沒那個智商,才會謀個武職。
不說俞大猷這個秀才,李成梁當初也是考過功名的,也是秀才,只是遼東文化不昌,四十歲了也沒考過舉人。
至于為什么考不過鄉試做不了舉人,這和地方文化不昌有什么關系?
難道考試不是全靠同行襯托,你只要比同鄉優秀就能脫穎而出嗎?
對其他省的考生來說,還真是這樣,可這不適用于遼東。
明代在地方實行“三司”制度,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管民政、司法和軍事。
但地處邊陲的遼東,因為屬于軍事前線,居民大多為衛所軍戶,故只設都司,不設布政使司。
錢糧之事,都司雖然可以一并管理,但科考事務,只能掛靠其他省份。
山東與遼東隔海相望,明初攻取遼東的兵馬,就是從膠東半島的登州出發抵達旅順,因為這層淵源,遼東的鄉試,明代中前期就掛靠到了山東。
所謂的中前期是指什么時候,其實就是嘉靖十年。
在嘉靖十年以前,遼東秀才參加鄉試,要么坐船渡海去山東參加鄉試,要么就是走陸路,走遼西走廊過順天府到山東參加考試。
海路,風險就不說了,遭遇海難不測的遼東考生也是不少。
陸路,相較海路安全,但是距離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