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1136大明稅改的嘗試
“既然如此,那此事就交給俞大猷全權操辦吧,按東番島舊例執行。”
陳太后在充分聽取了三位閣臣和兵部尚書譚綸的意見后,一錘定音道,“就是皇帝接見那個蘇祿國國王的時候,三位愛卿可要陪著,免得失了我大明皇室體面。”
現在小皇帝畢竟還未成年,太后擔心的就是小皇帝有些被人看輕。
要知道,萬歷皇帝朱翊鈞現在可不僅僅是年幼,他的腿疾經過這些年御醫的診治,基本已經宣布治療無望了。
也就是說,萬歷皇帝接見外臣,若是坐在龍椅上自然沒什么,可一走動起來就會被人發現,他走路是一瘸一拐的。
雖然中國歷代王朝大多不會明文規定開科取士不僅要考生文采斐然,還要相貌出眾,但實際上也是有這方面要求的。
這唯一例外的,自然就是強盛的大唐了。
唐朝參加科舉考試,顏值不高或者長相怪異,很可能會因此名落孫山。
據唐朝的《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
即:一是身材要挺拔豐偉,長相俊美;二是語言表達能力強、能言善辯;三是書法要工整、漂亮;三是文章的文理和才學。
在這四條考核標準里,容貌長相壓倒了能言善辯、書法以及文章才學等條件,排在了前面,可見顏值對考試選拔的重要性。
唐朝的詩人羅隱就因長相不如人意而屢試不第,史稱“十試不第”。
同朝代的詩人、詞人溫庭筠也因為長相問題,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郁郁不得志。
還有就是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其實一甲三名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稱號是南宋才開始出現的,而在此以前,唐朝就已經有了“探花郎”。
只不過那時候的探花并不是考試名次的代名詞,而是一種殊榮。
自從唐代以后,每一榜進士都有探花使,也稱探花郎。
探花使由年輕俊美的進士擔任,負責在瓊林宴上選出,到各名園采摘鮮花,并且賦詩迎接狀元,因此得名探花。
當時的探花郎不是一甲第三名,只是年輕、英俊的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