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1147驛站
“善貸,你不會真以為讓寶鈔提舉司印紙錢是好生意吧。”
馮保略微不解的問道。
“民間燒紙錢很早就有,大概漢朝吧。”
魏廣德開始搜索記憶,把之前看到過的古籍過了一遍,開始講解起來。
燒紙錢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西漢文景時期,而真正形成習俗則是在南北朝時期。
中國人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認為冥界也需要花錢,因此下葬時隨葬貨幣。
先秦時代葬真幣,大概自漢朝始發現既不安全又浪費,《史記·酷吏列傳》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說漢文帝陰宅里的錢被盜墓賊盜竊了。
“瘞”,“瘞錢”后來專指陪葬用的錢,這是紙錢的最原始狀態。
因為擔心被盜,后來改成仿制品,仿制材質有銅、銀、錫、鉛、陶、泥等。
即便如此,還是經常被盜,宋朝朱翌《猗覺寮雜記》記載:“漢晉人葬多瘞錢,往遭發掘之禍!”
仿制品雖造價低廉,但制作過程繁瑣,因此很快被淘汰,于魏晉時代出現了紙質的“瘞錢”。
《封氏聞見記》說“紙乃后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
此時的紙質瘞錢直到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改造升級,宋朝洪興祖《杜詩辨證》:“南齊東昏侯好事鬼神,剪紙為錢,以代束帛。”
至唐代開元時,以紙寓錢的葬俗普遍用于朝廷祠典,瘞錢形制開始定型,《舊唐書·王玙傳》云:“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
和后世燒的黃紙不同,古代燒紙錢都是做成陣前的樣式,最早是把紙建成布幣或者刀幣的樣式,后來金銀成為流通貨幣,于是又做成元寶的樣子。
當然,這么做,其實也挺費工夫,紙張不便宜,還要搭進去人工,自然也不會便宜。
后世外面賣的那種很粗糙的黃色草紙為什么中間打孔,其實就是代表的銅錢。
古代中國制錢,都是倒模工藝進行大批量生產,倒模出來的樣子,其實就和那些打孔的紙錢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