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1226都察院倒向......
古人曰“殺降不祥”,也就是屠殺俘虜是不吉祥的事情,不過仍舊有少數情況之下,統帥會選擇屠殺降卒,歷史上屠殺降卒最出名的當屬白起,在長平之戰他屠殺了40萬降卒,被稱為“人屠”。
降卒都是沒有反抗能力的人,屠殺起來畢竟容易,一般都是采用坑殺的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所謂的“坑殺”就是挖一個坑,然后把人活埋下去,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古代的記錄其實寫作“阬殺”,而不是“坑殺”。
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已拔,皆阬之”的記載。
這個“阬”與“坑”的讀音一樣,但它只的“城墻中設置的洞口,也就是城門”的意思。
實際上,所謂的坑殺并不是看字面意思進行理解,真實意思是指古代軍隊打仗后將敵軍殺死后把尸體堆積起來的行為。
古代中國軍隊作戰有一項慣例,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尸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的土堆,號為“京觀”或“武軍”,用以夸耀武功。
當年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其實就是筑京觀。
至于殺俘不祥說法的流傳,無非是兩個效果:一是對手覺得你“壞規矩”,也用同樣慘烈的辦法報復你;二是對手覺得投降也沒好處,以后和你死戰到底。
當然,道德和宗教觀念也很重要,主要是因為這種行為被視為不道德和殘忍。
俘虜已經投降,再殺他們被認為會帶來不好的后果,殺俘雖然有時也是一種心理戰策略,通過展示對敵人的殘酷來震懾對方,但同時也可能引發對方的強烈反彈和復仇心理。
也是因此,古代的將領在決定殺與不殺時,就需要綜合考量得失才能做出決定。
當年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考慮的無非就是徹底動搖趙國的根基。
事實上,也是因為長平之戰,趙國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成為戰國七雄中被踢出局的一個。
當然,白起最后也因為長平之戰的后續余波而被迫自殺。
是的,一代名將白起在長平獲得空前的勝利,但他的結局也和此戰緊密相連。
長平之戰后,白起就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因此長平大戰后趙國虛弱不堪,還沒有組織起軍隊守衛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