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1303商議
歷史上,萬歷皇帝在十四歲時就和十三歲的王喜姐大婚,但他們的婚姻并不完美。
王喜姐在萬歷十年,即婚后第四年生下了皇長女榮昌公主朱軒媖,在她懷孕時,慈圣皇太后李氏與明神宗分別下旨派遣內官到五臺山和武當山祈嗣。
后或屢次流產,終未能再次生育,以致有了后來的“國本之爭”。
在“爭國本“事件中的萬歷二十一年,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會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絕了大臣要求冊封皇長子為太子的請求。
直到萬歷二十六年,明神宗才下詔正式冊封皇長子為太子,并把之前拒絕的原因解釋為皇長子身體孱弱和王喜姐年少又曾屢次流產,是以推遲冊封稍微等待嫡子出生。
歷史迷霧不得而知,王喜姐子嗣不興是否和成婚較早,誰也說不上來。
不過,魏廣德既然提出來問題,當然就要解決。
倒是皇帝未滿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婚齡,其實還是很好解釋的。
身為皇帝,有點特權怎么了?
只不過,現在需要找一個妥善的,推遲皇帝大婚時間的辦法。
現在魏廣德也想到了辦法,自然就是借助萬歷皇帝大婚,來次萬國來朝的盛大儀式,重新恢復大明對周邊的影響力。
“萬國來朝”之事,首見《左傳》所記涂山之會;其詞,則首見于《隋書·卷十五·音樂志》:“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
隋以后,唐代(包括武周)、明代等均出現過“萬國來朝”的局面。
朝貢體系的基本內涵被認為是以中華帝國為中心,在中國皇權的約束和保護下建立國際和平局面,促進各國進步與繁榮。
在朝貢體系中,古代東亞地區各政權共認和奉行以中國為中心的關系形態和交往原則,其根本目標,是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和周邊政權在內的安全共同體。
雖然中國古代王朝建構、維系朝貢體系并非為追求經濟利益,與朝貢國交往時奉行“厚往薄來”,經濟上得少失多,因而也有人認為,“萬國來朝”也使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歷代王朝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但是作為帝王,依舊對此孜孜不倦。
明朝洪武年間的《太清歌》這樣寫道:“萬國來朝進貢,仰賀圣明主,一統華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