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1335泰州學派
魏廣德反對禁毀書院,只保留官學這一條,讓張居正眉頭緊鎖,陷入思考中。
實際上,后世對于張居正“申舊章飭學政”這一改革舉措爭論不休,一些人認為利大于弊,而一部分人卻覺得是封建專政思想。
禁止書院講學,隆慶年間在高拱等人的推動下就已經開始了。
只是,張居正這次所擬的奏疏,則是將其推到更高的位置。
講學一事,不論就其內容而言,還是參與人員而言,都可以說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不過,士大夫對講學趨之若鶩,各種新說層出不窮,就講學活動本身和講學內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會的進步。
如果說,大臣們畏懼輿論,甚至不惜對抗詔旨,蔑視官法,更反映出民間思想的覺醒和輿論力量的強大,這在思想史、社會史、政治史上都被認為是進步,而且已經得到廣泛的共識。
真理不辨不明,這在后世得到絕大部分人的支持。
但是在大明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自然不需要什么爭辯。
加強專制控制,才是張居正執政需要追求的。
強化專制權力,壓制不同意見,做到令行禁止,不論皇帝專制,還是首輔專制,其目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正是因此,張居正實際上已經在內心里把民間書院視為洪水猛獸般,是他施政需要跨越的天塹。
他已經得到許多消息,不少反對考成法、清丈田畝的士人,時常聚集在書院里談論此事。
他們議論不要緊,周遭盡是進學的學子,耳聞目染之下,這些人的思想多少都會受到他們這些人的影響,
當這些學子成長起來,步入朝堂以后,他們所思所想也就能有個大致猜測。
張居正想要避免這種事兒發生,所以不僅要禁講學,還要禁書院。
不說別的,現在大明思想上就存在理學和心學的爭斗,特別是在王陽明不在以后,這樣的爭斗就越演越烈。
而心學的發端,就是包括白鹿洞書院在內的江西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