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1350成功在望
陳璘也是剛發現一個情況,金鹿號上的大炮位置和俞大猷想法一樣,都是兩舷裝炮,便于集中火力打擊敵人。
而此前不管是明軍還是西班牙人,他們都習慣在船頭船尾布置火炮,兩舷裝炮較少。
他那知道這個時代各國海軍,其實一般都還是在船頭船尾布置火炮,就算是商船也是這樣。
在兩舷裝炮的只有一類人,那就是海盜。
海盜不會從正面沖向肥羊,而是會利用速度優勢從側面緩緩追上目標,然后強行登船。
如果從前方或者后方,那交匯的點就那么一次,時間還很短,一旦錯過就很難再追上。
所以,把炮放在側舷,就能讓船上的大炮在靠近前先打一炮,給敵船制造傷害,甚至嚇破膽,后面就好操作了。
實際上,這時代大部分海軍將官其實還是沿襲了陸軍作戰的模式,喜歡把大炮放在船頭,正面轟擊敵人戰艦。
若是不能把敵人打退,那就接舷戰,直接強行登陸對方戰船,直接俘虜敵人,還能得到一條完整大船和船上的物資。
至于俞大猷為什么沒有傳統將領這樣的看法,還是得益于他在大明南北都有作戰經驗的影響。
大明的戰陣都是傳統戰陣,也就是正面應敵,演化到海上戰艦就是傳統模式,在船頭船尾布置大炮進行轟擊。
可是在草原上,蒙古騎兵正面沖擊大明軍陣其實很少見,那都是擊潰明軍軍陣以后才會開始的追殺。
當迎戰結陣明軍以后,蒙古騎兵一般都是圍著明軍軍陣游弋,用箭雨不斷打擊軍陣中明軍士卒,破壞他們抵抗的士氣。
一旦士氣被破,出現一個逃兵,整個完備的明軍軍陣就會瞬間崩塌。
然后,他們就可以肆意屠戮這些士兵。
蒙古騎兵這樣兜圈的戰法,對俞大猷形成現在的海戰模式影響是很大的。
因為明軍的軍陣,受限于遠程火力的數量,往往只能針對一面或者有限的三面。
畢竟,如果要同時對各方進行攻擊,火力分散太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