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第217章 平行的人生
而日本數量極多的偽反戰題材作品,都在大篇幅刻畫日本民眾在戰爭時期受到的不公待遇,基本不涉及日本軍方,或者戰爭的另一面。
大多數的戰爭文學回避了深刻的自省,而類似“筆部隊”的作家甚至還對侵略戰爭大唱贊歌。
但這種夾帶“私貨”的寫法,因為目的性太過明顯,很容易被讀者發現。
而有馬賴義的《緬甸的豎琴》,就用了更加巧妙的寫法,將偽反戰和反戰敗兩種思想結合在一起。
反戰敗的作品總在尋找一種反抗的對象,并將之表現為“被迫的抵抗”——我不是故意要發動侵略戰爭,而是被迫,錯的不是我,而是這個世界。
這類作品表面上和反戰題材作品一樣,都在深度剖析戰爭,但在潛意識里卻迎合了右翼傾向的戰爭意識。
右翼的核心是侵略、極端軍國主義,反映到現實便是大量的暴力和死亡,這種極端思維必然會讓普通人十分難受。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所謂反戰小說,你們會發現書里的戰爭對象往往是英美,背景也多以太平洋戰場為中心,隔壁的角色時常被忽略。
那是因為在這些作家的文化心理中,隔壁雖是戰勝國,但擊敗日本的卻是美國,英美才是日本需要模仿和趕超的對象。
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反戰敗思維。
不去檢討侵略戰爭的問題,而是盲目的認為是對方過于強大,我們才會輸,所以我們要奮起直追,以后別輸。”
北川秀重新翻開那本《文學界》,干脆逐字逐句分析起《緬甸的豎琴》。
這篇小說恰恰就只提了太平洋戰場,和他說的一樣,里面充斥著對戰爭苦難的描述,卻對發動侵略戰爭的日軍只字不提。
“前兩章只寫了幾名日本兵在戰爭時期遭遇的創傷,后面又著重寫日軍、英軍和緬甸土著的‘軍民魚水情’?!?br/>
北川秀輕輕拍了拍桌子,
“你們感到不舒服的點就是,書中日軍明明是加害者,卻以受害者面目出現,還強行讓加害者和受害者一家親。”
他的分析鞭辟入里,很快就引來了不少手捧《文學界》的登山客過來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