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求索者與護道者(23)
竹內治離開辦公室時,天早已昏暗的沒有了方向。
下午就開始降落的雪,在地上堆積成薄薄的一層,微黃的路燈光暈照射而下,在雪地上映出一抹漂亮的金邊。
走去停車場的路上,他不禁數次低頭觀察了下腳下的雪景。
《雪國》的故事里,雪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而怎么把大家都清清楚楚的雪景描繪得鮮活生動,這就要看創作者的文字功底了。
竹內治在二十年前去過一次新潟縣。
沒記錯的話,那邊的雪以大、長、凈為特色,正如北川秀筆下所寫的那樣,“無形無邊的雪景在黑夜這個漆黑的容器下,變成了如液體般,能流淌,有形體的事物”。
如果只是這種對大雪的寬泛性描述,日本文壇的許多文學家都能做到。
可透過新潟縣的大雪,還能窺伺到中雪、小雪的別樣美感,那就得對雪景這個意象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才行。
《雪國》里提到的雪景有大有小,而寫小雪時的那些文字給他所帶來的感覺,就和此刻腳下那些鑲嵌著金邊的雪層一樣,有“實體化的質感”。
竹內治反反復復觀察著四周的雪景,又忍不住拿出《文藝》對比推敲,愈發感覺到北川秀文字里的“真實”與“細膩”。
寫小說的本質是向讀者傳遞創作者內心深處最細膩的情緒,只要引起讀者的共鳴,就是好書。
而怎么最高效的傳遞情緒,就是每位創作者一生都要去追尋的問題。
一直以來,日本文壇普遍認為文字是一個有局限性的工具。
比起視頻、音樂、味道、氣味等其他載體,文字的傳遞力最差,因此創作者該揚長避短,專攻文字的優勢,而不該和其他載體比它們的優勢。
以此為理論基點,想要用文字描繪雪景,遠不如給讀者看圖片來得高效。
長此以往的這種認知作祟下,如今的日本文壇,惟有北川秀還在“北川秀風”的小說里嘗試使用“視聽音畫”手法來塑造美感。
這家伙一直在做反人類常識的事情啊!
竹內治感嘆之余,心里充滿了敬佩和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