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明初立,洪武開年
I登基之日,南京城中鑼鼓喧天,城門外擺滿了百姓準備的供品和彩旗,城內街道兩旁站滿了前來觀禮的百姓。禮炮聲此起彼伏,人們紛紛趕來目睹新朝建立的盛況。
朱元璋一身戎裝,頭戴平天冠,緩步登上高臺,他的目光掃視著臺下整齊列隊的將士們以及激動的百姓。他沒有直接登上帝座,而是停頓片刻,目光深情而堅定。他緩緩開口,聲音厚重而低沉,帶著濃濃的平民氣息:
“咱們今日所立之大明,皆因爾等將士和黎民百姓的辛勞與犧牲。今日咱朱元璋登基,不為自己謀私利,而是為天下百姓謀福祉!”
他的“咱”字一出,讓人倍感親切,仿佛他依然是那個和百姓同甘共苦的平民。臺下百姓聽到這一稱呼,紛紛熱淚盈眶。百姓們高呼著“萬歲”,激動的情緒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朱元璋用這質樸的稱謂表達了他的赤誠之心,百姓們感受到了他對天下蒼生的深厚情意。
昭告天下:開年“洪武”
朱元璋的即位詔書昭告天下,以“大明”為國號,年號“洪武”,寓意“洪水猛獸皆為平,武者不懼迎新世”。他鄭重宣布:“洪武元年,天下歸一,乃為黎民百姓而立,天下人皆可得安居!”
“咱們要讓大明江山成為百姓的江山,結束那些朝代對百姓的壓榨。今日咱們在此立誓,定要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百姓們聞言,紛紛跪地高呼:“萬歲!萬歲!大明萬歲!”
朱元璋登基后第一道政令便是減輕百姓賦稅,釋放因戰爭而疲憊的民眾。他下令對各地重建的家園提供糧草支持,修繕被戰爭摧毀的田地,安排大臣負責災民的救濟,以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同時,他宣布全國赦免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百姓,無論曾為義軍還是曾附庸于元朝,皆可安居新家園,種地自生,享受大明的仁政。
這條命令傳達各地,百姓無不拍手稱贊。經過多年動蕩的百姓們早已疲憊不堪,如今聽聞新朝立下的仁政,不少百姓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們感受到這位皇帝的仁德與關懷,開始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朱元璋深知,新的王朝若想穩固長久,必須有一套嚴明的法度和治國之策。他召集李凡、劉伯溫、藍玉、湯和等人,商議大明的初步政策。
朱元璋說道:“元朝因官吏貪婪、政務腐敗,致使百姓不堪其苦,天下因此離心離德。咱們新朝若想長治久安,首先就要確立一套嚴明的制度,防止貪官污吏再度擾民。”
李凡贊同地點頭:“大帥所言極是。元朝之敗,正因缺乏清廉治國的方略。唯有建立清明的官吏制度,方可得民心長久。”
朱元璋點頭,對眾人說道:“今后,大明的官員必須以清廉為要,任何人貪污一文,皆當受到嚴懲。尤其是治地一方的地方官員,若有擾民,絕不姑息!”
他還宣布廢除元朝的苛政賦稅制度,重定賦稅,使百姓得以負擔減輕,安心種地、生活。他還提出設立“御史臺”,專門監察全國各地的官員,確保每位官員廉潔奉公,做到“有罪必懲”。
戰爭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百姓能迅速恢復生產生活。朱元璋深知,若不解決田地問題,百姓的生計便難以維持。他決定推行一系列土地政策,將被元朝官員和貴族強占的土地分給無地的農民,以此恢復民生。
他對李凡和劉伯溫說道:“百姓皆以田地為生,若無田地,民無所依,國也難以強盛。今后大明朝的土地,皆屬百姓所有,任何人不可再行掠奪。”
李凡和劉伯溫對他的政策深表支持,認為這不僅能讓百姓安居,還能從根本上穩定大明的經濟基礎。朱元璋還下令對原有的稅收體系進行調整,使得稅收更為公平合理,保障農民的利益,形成以農為本的國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