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一個沒勁的人
問話共持續了二十分鐘左右。
肖海雖然沒研究過心理學,但他以前是刑警,同樣掌握很多問話的技巧——當然,這些技巧在李智勇的身上都用不到,因為他真的很配合。
在這期間我一句話都沒說,只是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試圖從李智勇的身上,找到哪怕一絲他在偽裝的破綻。
可最后我也沒發現什么破綻,不過“旁觀者”這個行為,讓我有了一個新的思路——
這個思路的出發點,是李智勇的個人信息。
雖然他不認識我,但他的部分信息和我記憶中是重合的,這就證明在我編撰這部分記憶時,至少單方面的了解過他。
把一個陌生人加入自己的記憶,這又是一個具有極強目的性的行為。
而且從邏輯來看,這種情況不會單獨存在,所以基本可以確定,我現在的記憶是被嚴格篩選、制定過的。
這是一個經過設計的“因”,而當時的我認為,這個“因”會將我導向某個既定的“果”。
至于我為什么要讓自己忘記,恐怕和“觀察者計劃”的底層邏輯差不多。
就像那種看視頻回答問題的游戲。
先播放一段視頻,然后提問視頻中第三個出現的人,左腳的襪子是什么顏色?
大多數人在第一次都無法回答,于是在第二次觀看時,會下意識把更多精力放在“襪子”上,但第二題卻可能是“拿薯條的人用了幾根手指”。
就像人類面對【大災難】一樣,這個游戲的難點也在于“問題不可知”,所以無論“襪子”還是“手指”,都有可能成為關鍵線索。
清除記憶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先入為主”,讓觀看視頻的人、也就是觀察者,盡可能全面的收集所有信息。
代入到我自身的情況,就是“果”處于一種無法被觀測、甚至預測的混沌狀態。
于是當時的我設計了這些記憶,它們會促使我接觸一些事件,而線索就藏在這些事件當中。
同時為了避免我過度關注“襪子”或者“手指”,我讓自己忘記了任務,以達到一種“旁觀者”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