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尋找碧螺春(二)
太湖,古稱震澤,也有過類似的變遷,先是沼澤,后成湖泊,慢慢長大,然后又減肥。只不過太湖面積最大的時期可能是唐朝。
這個參照物就是,洞庭山東山。
洞庭東山,又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位于蘇州吳中。東山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個半島,三面環(huán)水,萬頃湖光連天,漁帆鷗影點點,與洞庭西山、光福鄧尉等72峰交匯而成綺麗寬廣的太湖風景區(qū)。
上面是21世紀,洞庭東山的簡介。但是這個洞庭東山,在100多年前,還是一個湖中島。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東山與陸地相隔約50米。100多年前,東山北面的連島沙嘴才陸地相接而成半島。
而宋代也有精確記載,東洞庭山是湖島。
據(jù)隋書《十道志》記載,隋時東山島與陸地相隔30余里。
東山島變成半島的過程,既有泥沙沉積等諸多原因,也不可否認,隋唐時期的太湖水面比現(xiàn)在要高不少。
并且唐朝史書有記載,太湖水域的水岸,一度曾推至到現(xiàn)嘉興市西塘鎮(zhèn)一帶。
從地圖上看的話,估計,唐朝太湖的面積要比今天大一倍,很有可能太湖才是大唐的第一大淡水湖。
另外,洞庭東山,現(xiàn)距離蘇州城區(qū)約37公里。可以想象一下,大唐時候,它們之間,有近一半的距離是被湖水淹沒的。太湖的面積在當時就可想而知了。
面積大,水面就高!水面高,那么現(xiàn)如今的湖中島,在當時就有更多的是泡在水中。
這一點,李蘅用無人機進行勘測之后的結(jié)論,和推斷是一致。大唐貞觀年間的,洞庭西山,東西長8.1公里,西山島南北長5.8公里,面積只有后世的一半多一點,大約40平方公里。
洞庭東山是一個南北長6.5公里,東西長3.2公里,面積大約18平方公里的湖中島。
兩者占地面積約8萬7千畝,連同周邊水域,李蘅買下的面積是近60萬畝。預計要花費一百四十兩白銀。李蘅瞬間又感覺自己缺錢了。他的銀子真是來的太快,去的更快。
先不說這個,兩個島合起來58平方公里的面積,在這么大的面積中,還是山區(qū),尋找三顆茶樹,這難度夠酸爽!
李蘅并不盲目尋找,先要畫個重點。
碧螺春的傳說有很多,和起源以及古茶樹有關(guān)的,是下面兩個。
傳說一:女版葫蘆娃爺爺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