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借勢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這幾年,算得上是改革開放以后最風云激蕩的幾年,由于眾所周知的緣故,這段時間里,大部分人的視線都集中在國內的種種大事和變幻莫測的國際關系上。
事實上,如今你隨便買份報紙,至少有3/4的版面,全是關于國內外大事的報道、分析和討論的內容。
但古怪的是,在鋪天蓋地的時政內容中,這幾天忽然有一則不太一樣的新聞殺將了出來,一躍成為德州地區最受關注的黑馬不說,隨著其余地區新聞媒體的轉載,竟然很有些成為魯西地區當下第一民生熱點話題的意思。
《致富探秘……817肉雞,默默百炸輝煌背后的第一功臣》
這便是當初那篇報道的標題名字。
經過大半年的各種折騰和擴張,毫不夸張地說,默默百炸已經成為齊魯地區,甚至是中原三省最耀眼的商業品牌之一;
雖然由于1.5元/份的雞排對于大部分民眾來說依然存在著價格門檻,使得默默百炸的實際消費群體數量至今沒有超過300萬,但這無損于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想想也不奇怪,在這個KFC都還沒沒把第三家加盟店開起來的年代,五百多家加盟店的規模,委實是除了供銷社之外的第一連鎖品牌。
而眾所周知,默默百炸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豎起那么大一個牌子,除了他們很會整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連續上了好幾次社會新聞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在于他們那親民到令人吃驚的價格……在這個物資其實不是那么充裕的年代,1.5元一份的雞排售價,以及這個數字代表的成本控制能力,足以讓所有的跟風者絕望。
所以,當有一篇文章去深度挖掘默默百炸的秘密,并且告訴大家,默默百炸之所以能把成本控制的這么低,根本不是因為他們在管理這塊有多強,而僅僅是因為大規模采用了817肉雞作原料時,這則報道所引起的轟動效果可想而知。
而既然能夠被稱為深度報道,那自然不可能只是寫上幾句自己的猜測,引入一兩則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就能糊弄了事。
實際上,這篇最初刊登在德州晚報的文章,用了足足兩個整版,分別就技術來源、品種介紹、目前商品雞的主要譜系、出欄時間、飼養成本/料肉比、抗性分析/病損率,飼養環境/技術難度等板塊內容進行闡述……甚至就連公/母雞屠宰率、半凈膛率、雞胸率等屠宰性狀,也用表格欄+數字的形式,給你分毫不差地寫了出來。
什么叫專業?
這就叫專業!
這年頭,大家都看慣了文字報道和模糊的分析猜測,哪里見過這種通篇數據表格和圖片的新聞報道?
雖然那些數字看得人頭皮發麻,許多專業術語也讓那些非相關人士看的一臉茫然,但卻愈加讓人相信了這些內容的真實性。
當然,能夠冠以“致富”這個標題,引起那么大的轟動,并且被魯西各地媒體紛紛轉載,肯定沒那么簡單……畢竟如果這種信息只是對于那些跟風商家有價值的,只是讓他們能致富話,新聞根本出不了德州地區不說,浪費了整整兩個整版的那位編輯,估計也得挨板子。
這則深度報道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里成為民生類新聞的黑馬熱點,其實真正的原因歸結于兩點:
1、這篇報道指出,817雞肉雞不但憑借著自己生長周期快、料肉比低、抗性好的特點,成為了當下國內飼養成本最低、大規模飼養效益最好的肉雞品種之一;而且這種小型肉雞的皮肉相對緊實、風味好,使用場景極為廣泛,遠超過當下被炒的火熱的白羽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