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參題
江湖傳言,華夏體制內有一類渾身籠罩在神秘迷霧中的媒體,名曰……“內參”。
但其實,普通人對于“內參”的認知,大都停留在一個朦朧的層面,而且往往將其想象的極為夸張。
事實上,這玩意既神秘,但卻也沒有那么神秘。
簡單來說,但凡在機關單位里混了一段時間的人都明白,民眾口中的“內參”,只不過是廣義上的內參罷了,你要是要按層級和重要性細分的話,其實是分作三類的……由低到高分別是“消息匯總”、“內參”、“高參”。
“消息匯總”很容易理解,無非就是把國內外最及時、角度覆蓋度最廣、認為最有價值的新聞事件篩出來一部分,刊登在內部流通的媒體上,讓各單位的中基層干部隨時了解國內外的社會動態,促進其工作上的思考和決策……沒錯,這一級的“內參”,上面只有新聞消息,沒有、也不允許任何人在上面發表意見。
這種內部報紙,名字就叫做《參考消息》。而且與常人以為的不一樣,這玩意是一天一刊,并且一刊只有一頁報紙;只要你在機關單位里做到了科級干部,就絕對不會對這東西陌生……事實上,每天認真閱讀和思考這份內部報紙上的新聞信息,乃是科級以上干部一等一的要緊事。
不要小看這一點,你必須知道,哪怕是在自媒體極度發達的后世,也至少有70%以上的重要新聞是不會出現在媒體上的,普通民眾也很難接觸的到。更何況是訊息并不發達的八十年代末?
視野廣度源自信息廣度,這么一份每天只有一頁的報紙,其重要性就不需要多說了吧?
而第二層,也就是真正意義上“內參”,內容則是大不一樣。
如果說《參考消息》只是用最客觀、最簡練的文字去刊登國內外的各種被認為是有價值的新聞的話;那么內參則是以分析和評論為主……分析和評論的主要對象還是《參考消息》上刊登的新聞。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在內參上發表評論的,一般來說,這些分析和評論主要來源于三種方式:
1、各單位的干部投稿,通過主編團隊的甄選之后,再發表于內參上。
2、特約評論。邀請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和專家,經過詳細論證后,就某個新聞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當然,這些特約評論嘉賓也可以主動投稿。
3、內部主編和資深記者自己執刀,就某些新聞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小看這些記者,懂行的都知道,很多時候,由于見多識廣的緣故,資深記者發表的觀點甚至要比大部分的專家還要一針見血。
至于第三層的“高參”……
對不起,那玩意已經不應該再被叫做媒體了,而是應該叫做“匯報”或者“智庫分析”才對,屬于機密,哪怕是穆大小姐的父親,也沒這個資格直接接觸到這東西……嗯,不過如果他再前進一步,倒是有這個權限了。
所以,當那位短發女記者亮出自己的工作牌和工作證之后,沒有絲毫猶豫,同行的張文順和司機立馬很自覺地下車抽煙去了。
你要搞清楚,如果只是收集新聞,刊登在《參考消息》上面的話,這兩位記者根本不需要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