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友軍”?
眾所周知,汽油和柴油雖然不是石油最重要、最具戰略價值的表現形式,但卻是最為廣大民眾所熟知、直接接觸面最廣的產品。
當然,那是后世。
在這個汽車保有量并不算多,個人汽車保有量更是少的可憐的年代,汽柴油雖然對于各企業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物資,但實際上,它在石油系統里面的份量,并不算重。
嗯……
你要知道,如今全國加油站的數量也不過六千多所,整個齊魯境內撐破天了也就五百多所,份量能重到哪里去才怪!
當然,雖然份量不算重,但畢竟是重要的社會生產物資,因此像東營指揮部這種單位,在這一塊還是有專門的計劃配置、銷售和計量管理部門的。
這種部門,在70年代的時候,叫做綜合利用辦公室;
84年的時候,又和天然氣管理處合并到了一起,成為了產品銷售處;
然后到了現在,隨著組織改革進程的推進,指揮部那邊又計劃將其改組,變更為“運銷處”,也就是后世俗稱的銷售公司……事實上,這個大致的方針已經定下來了,等到1月份,就會正式改組。
而楊默之前交給宋文軒的那個所謂的“得罪人的工作”,其實就是趁著改組之際,串聯各地的銷售公司(科),讓其以“自救”的名義,通過自籌和社會融資的形式,增開小型加油站,銷售計劃管理外的油品,用以解決職工/職工家屬的就業問題,并且提高運銷處/銷售公司(科)的職工人均效益。
這聽上去很有些違規操作的意思,但其實一點也不違反政策。
實際上,早在1986年初,為緩解成品油市場日益加劇的供需矛盾,在計劃內平價油和高價油之外,國家就允許油田和煉廠的超產部分轉入市場銷售了,而且允許價格隨行就市。
這部分油作為計劃外議價油進入市場后,逐步使得成品油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了1990年,成品油市場已經基本開放,石油產品的計劃管理品種和數量也大大減少,計劃外采購逐漸成為石油銷售企業進貨的重要手段……隨著上游市場的放開,成品油批發零售可是一個差價大、利潤豐厚的活計,只要新增的加油站數量足夠多,新增加油站的生意好,養活銷售公司(科)的那些職工/職工家屬,一點問題都沒有。
當然,在改組之際忽然來上這么一出“基層自救”,肯定是非常得罪人的事情。
你要知道,由于石油行業本身的特殊性質,東營指揮部內設的不少部門是天然具備著部分社會管理職能的,自己的人在“計劃外采購”這塊撕開一大塊口子,那不是等同于減少一些人職位的實際含權量么!
擋人前程無異于殺人父母!
即便隨著上游市場的放開,計劃外采購已經是大勢所趨;即便隨著地煉廠逐漸的進入,市場逐漸開始充分競爭下,某些人手里的那些職權也越來越沒分量;但你主動撕大這個口子,就是不共戴天之仇!
所以,即便這件事贏得了一眾二級煉油廠負責人的歡迎,但接下了這個任務的宋文軒,還是愁眉苦臉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