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各有各的渡口
………………
所謂“817項目”,其實并不是什么機密的軍工項目,而是一個小型肉用雞品種的雜交改良項目,只不過是在1988年8月17日正式驗證完成,故此取這個名字。
這個改良項目之所以立項,完全是因為80年代時期,齊魯的德州和禹城地區扒雞生產量很大,但是苦于沒有專用品種,無法實現標準化生產而出現的——齊魯的扒雞是按只賣,太小客人不樂意,太大企業吃虧,因此標準化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為了幫助這兩個地區解決原料標準化供應問題,齊魯農科院下屬的家禽研究所做了廣泛的市場調研后,開始了多項雜交組合實驗。
雖然中間經歷了一些失敗,但雜交這種事情說白了就是排列組合,這種事對于外行來說或許很難,但對于對各類家禽品種性狀了如指掌的科研人員來說,雖然頗耗時間,但在專業上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于是乎,就在去年,817雜交肉雞出現了。
沒錯,這個品種就叫做“817雜交肉雞”……單從名字上就能看得出來,北方科研人員的商業意識,委實是一言難盡的很。
不過“817肉雞”這個名字雖然渾身充滿了槽點,但事實上,這種父系雞為大型肉雞父母代的公雞(AA+、羅斯308等),母系雞為常規商品代褐羽、粉羽蛋雞(海蘭、羅曼、尼克等),通過人工受精獲取的受精蛋孵化出來的小型肉用雞品種,以其生長周期較短、肉飼比高、環境適應能力強、抗病性強、管理成本相對較低,風味保留相對完整的特點著稱于行業內,
不但頑強地抵御住了進口白羽雞的數次沖擊,在后世,更是一舉成為國內三大肉雞品種之一,其每年超過30億只的需求量,堪稱恐怖。
如果你是行業人士的話,那自然知道“817肉雞”這個響當當的名字,如果你對這一領域并不熟悉的話……
恩,你只需要記住,大伙在鹵味攤上買到的扒雞或熏雞,又或者在菜市場見到的打著“走地雞”、“散養笨雞”、“土洋雞”之類名號的,十之七八都是817肉雞!
能夠以養殖肉雞之身唬弄住一眾嘴刁的消費者,雖然主要歸功于后世的年輕人很少能吃到真正的土雞,但也說明了這種小型肉雞有多成功……要知道,不管是白羽雞還是黃羽雞,可做不到這一步。
只不過……
這個項目是個好項目,在楊默手中運作得當的話,甚至能產生極大的戰略價值,但500萬的立項門檻,放在當前卻著實不低。
事實上,當蘇宇從他舅舅口中得到這個數字后,是極為忐忑的。
洽談會后,慶豐食品賬面的預期可用資金對于有心人來說,并不算秘密。
營業結余100萬,再加上對外開放經營權后,500家加盟店的加盟費……兩項加起來撐死了1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