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新擔子
在后世大部分人的觀念里,美日之間是標準的“父賢孝子笑”關系,島國對于阿美莉卡那邊是言聽計從,阿美莉卡除了隔個幾年十幾年在自家兒子的身上狠狠回一波血之外,對于島國也是極為重視和照顧。
但事實上,這種觀點是有些偏頗的。
最起碼,在70年代~千禧年初中期這段時間里,阿美莉卡那邊是極為忌憚島國的經濟實力的……可以這么說,要不是華夏的異軍突起,讓阿美莉卡轉移了戰略重心,某位賢父絕對能把那位孝子啃的連骨頭都不剩。
這段時間里,阿美莉卡對島國忌憚到了什么程度呢?
這么說吧,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島國對北美市場也采取了咄咄逼人的進攻策略,美、加兩國在國際的經濟地位和競爭優勢相對減弱,這讓阿美莉卡感到巨大的威脅之余,也意識到了進一步加彼此雙邊經濟貿易關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于是乎,1980年里根在競選阿美莉卡總統時就提出一個包括阿美莉卡、加拿大、墨西哥及加勒比海諸國在內的“北美共同市場“的設想;而加拿大也緊隨其后,在1983年提出了關于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區的設想——請注意,加拿大提出的是僅有美加兩國的自由貿易區設想。
雖然由于加拿大的這個設想的自由貿易區范圍跟阿美莉卡當初所提出來的,有著不小的出入,很有些閹割版的意思,因此直到1988年6月2日才正式簽署相關協議。
然而加拿大的物資雖然豐饒,但人口基數和工人效率擺在那,很快阿美莉卡就發現,僅靠加拿大根本無法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商品,至于對島國的一系列產品進行平替,那就更加不現實了。
于是乎,隨著海灣戰爭告一段落,阿美莉卡重新啟動了關于擴大北美自由貿易區涵蓋范圍的談判,并最終于1992年8月12日,成功簽署了關于美、加、墨三國之間全面貿易的協議(NAFTA)。
沒辦法,墨西哥雖然經濟不發達,工業制造能力也稀松平常,但勝在人口眾多啊,足有1.2億人之多呢,而且墨西哥雖然在國際上的形象不是很好,但公正的來說,墨西哥人手腳還是比較勤快的……阿美莉卡太需要這么一個勞動力豐富的國家,源源不斷地給他提供各種廉價的平替商品,從而擺脫對于島國的依賴了。
事實上,隨著NAFTA正式生效,美、加、墨三國之間,形成了一個加拿大負責出資源,墨西哥負責出人力來制造,阿美莉卡負責出部分技術,然后躺在沙灘椅上舒服地享受著各種廉價的平替產品的格局……從很大程度上來說,NAFTA協議的生效,徹底讓阿美莉卡成為了北美的黃老爺,不但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地對著島國的一系列商品說“不”,也開始了一步步把中南美洲變成了自己真正后花園的進程。
這個協議甚至上了華夏中學教材,其意義和影響力之巨大,不言而喻……事實上,NAFTA完全可以被看做是阿美莉卡靠著自己強大實力和影響力打造的一套“介乎于內循環和外循環之間的一套經濟流通體系”,不管是對于東盟還是對于華夏,乃至于那個始終沒能落地的“東北亞自由貿易區”都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
OK,回歸正題。
雖然如今距離NAFTA協議的簽署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但啟動了談判程序的阿美莉卡卻已經把主要的框架條款都已經列了出來,而且憑借著阿美莉卡本身的實力以及海灣戰爭挾勝而歸的威勢,哪怕再沒腦子的人,也不會認為份協議簽署不了,也不會認為阿美莉卡列出來的這些協議框架最終會有多大的變動。
所以,在那些列出來密密麻麻的條款里面,有幾條很容易地就引起了某些有心人的注意:
1、自協議簽署之日起,在未來的10~15年內,逐步取消三國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實現商品的自由流通。
2、為確保優惠只給予北美地區生產的商品,NAFTA制定了原產地規則,用以確保只有符合特定條件的商品,才能享受零關稅待遇。
3、對于農產品、紡織品、汽車、能源及基本石化產品等敏感商品,NAFTA設有包括商品溯源在內的一系專門規定,將會逐步取消這些商品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