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弊
(果不其然,上一章去小黑屋里面溜達了一圈)
馮遠很平靜地笑了笑:“其實早在八十年代初中期開始,齊魯這邊就有零星的大棚蔬菜種植了,只不過這種從東北地區直接學習過來的技術,棚子低矮、窄小,只能種些葉菜,效率低不說,最關鍵的是浪費能源,一個大棚冬天要燒5噸多煤,在性價比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北方這邊的群眾如今的確存在著冬季新鮮果蔬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承受動則幾十元一斤的果蔬價格。”
“但三元朱村書記通過幾年的試驗,探索出來的不需加溫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去年冬季他們那17個示范棚種出來的越冬黃瓜被那些收購商高價收購后,在某些地區市場上的最終售價甚至超過了10元/斤,但這個價格,卻已經到了百姓勉強能接受的范圍。”
“所以,只要能引進這種冬暖式大棚種植技術,并且先人一步,成規模地種植越冬蔬菜,不但能大幅提升村民的收入,還能成為菜籃子工程的示范性明星項目……要知道,大面積地種植越冬蔬菜后,這些菜不可能再賣到10元/斤的高價了,雖然依然會明顯高于應季蔬菜的價格,但放在北方冬天的這個特殊環境和季節,卻絕對稱得上惠民工程!”
馬一清點了點頭,很認可馮遠的這種說法。
“先人一步”才是出成績的不二法則,去年三元朱村種出越冬黃瓜的事情被見諸于報,掀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波浪,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各地都保持著觀望態度,但根據偶爾的后續報道可知,三元朱村今年擴大大棚數量卻是實打實的事情。
這種事情在他們這種主官眼里其實很好分辨,如果這些增加的大棚是那位村書記強拉硬拽建起來的,那這個所謂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肯定有貓膩,或許存在著重大的缺陷也未可知;
但如果這些增加的大棚是村民們自發要求增設的,那基本上沒得跑,這技術實打實的是個創收的寶貝。
而如果當初那位采訪的記者沒有被糊弄的話,那么三元朱村的情況應該屬于后者……也就是說,三元朱村那位王書記耗費數年時間探索出來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的確是一種費效比相對令人滿意的蔬菜越冬種植技術。
既然十七個實驗性質的大棚用這種技術種植出來的黃瓜成本都可以控制在一個勉強能讓百姓接受的范圍內,那如果大面積鋪開的話,那出棚成本被腰斬是必然的事情……不,臨邑一縣之地絕對不是小小一個村子可以比擬的,只要肯大力推行,再加上資金和物資足夠,數千乃至萬畝規模是輕輕松松的事情,到時候,越冬蔬菜的出棚成本就不是腰斬這么簡單了。
呵,以一縣之地,成產出足夠數個市級地區的越冬果蔬,并且還是以一個相對惠民的價格供應的;在這個檔口,做出這種成績,要是不被內部表揚,那才叫怪事!
不過他也大約明白了馮遠所說的“資源互補”是什么意思了。
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種大范圍的新模式種植,那肯定是需要主管單位去布置任務,發動群眾的,鉆探公司就算再有錢,但要想在沒有直接因果牽連的情況下去說服那么多百姓嘗試這種全新的種植方式,無疑是在做夢!
而且即便鉆探公司是央企,但要想獲得三元朱村那邊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以及相關經驗人士的指導,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倒不是說那位王書記小氣,不肯分享自己的技術,在1994年以前,絕大部分國人,尤其是國企和鄉村基層管理人員根本就沒有技術專利的意識……這時候的他們,不但沒有這方面的保密意識,對于許多人來說,能將自己探索發明的技術和經驗傳揚出去,反而是一件榮耀無比的事情。
只不過這種關系到創收的東西,畢竟要講個親疏有別,今年三元村正在大力擴充本村的大棚數量呢,在經驗人士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哪那么容易把本就緊張的人手派出去給外縣一個不相干的企業去做技術指導?
然而這種事情如果是臨邑縣的主管單位出馬的話,那就是兩碼事了,估計這邊的邀請一發出,三元村那邊的人第二天就會樂顛顛地跑過來做工作匯報和技術指導。
但一碼歸一碼,既然是“資源置換”,那就不可能只是臨邑縣這邊單方面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