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給你,你接得住么?
眾所周知,聚碳酸酯和尼龍6乃是五大工程塑料中的其中之二,其下游應用不可不謂不廣泛。
其中聚碳酸酯(PC)主要應用在電子電器、汽車行業、板材薄膜這三大行業;尤其是電子電器,其后世的應用比例占到了44%;
而尼龍6(PA6),則是主要應用錦綸纖維、工程塑料、薄膜的制造上,尤其是錦綸纖維,其應用比例高達70%。
而多元醇,雖然并沒有那么有名,但其應用范圍卻一點也不弱于前兩者;
其衍生出來的丁醇、尤其是正丁醇產品,主要應用于涂料、粘合劑等地產相關的行業;
而其衍生出來的辛醇,則主要應用于線纜包裹塑料、人造皮革、手套、醫用手套等相關制造領域。
而這三大新材原料里面,大家最熟悉的,影響力最大的,大約便是聚碳酸酯了;
事實上,2019年的那一輪以聚碳酸酯為代表的各類化工基礎原料的產能過剩,以及價格的暴跌,的確讓許多股民損失慘重,甚至對于這種與石油價格周期高度正相關的原料深惡痛絕起來,并因為這種正相關性,對其產生了“毫無技術含量”的印象,甚至潛意識里將其劃為乙醇、甲醇一類。
但其實,如果華夏的聚碳酸酯產業,真的如同乙醇甲醇般生產起來毫無難度那就好了。
雖然聚碳酸酯這玩意,早在1958年就被拜耳公司開發出來并開始工業化生產,我國也緊隨其后對其進行了研究;但實際上,這玩意的技術壁壘,尤其是在工業化生產上的技術壁壘和在專利壁壘,遠沒有一般人以為的那么好突破。
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里,我國的聚碳酸酯只能嚴重依賴進口,或者是靠著付出極大代價邀請外商來華投資建廠,以此來提升產能,滿足我國對于聚碳酸酯的需求。
事實上,直到2016年,晨光研究院、中國成達、滬天化集團、中科院成都有機院,這四方機構才聯合完成了聚碳酸酯的工程化開發,建立國內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萬噸級的非光氣法聚碳酸酯裝置,這才逼得國外不得不再對華夏的聚碳酸酯技術進行限制轉讓,最終促進了華夏聚碳酸酯的產能大爆發。
看出問題來了沒;
華夏聚碳酸酯產業發展的難點,并不是“酯交換法”這種基礎性技術,事實上華夏早在50年代末就跟上了研究進度了,并且在70年代分別在大連、上海、重慶、常州、杭州等地建立了20多套100噸/年級別的PC間歇法生產裝置。
真正的難點,是:
1、該如何繞開“光氣法PC濃縮工藝”這種已經被國外公司研發出來,注冊了專利,并構筑了森嚴專利壁壘的生產工藝……既然華夏已經改革開放,并向逐漸向世界經濟體系靠攏,那么你就必須要開始遵守游戲規則。
2、其實從70年代末開始,迫于游戲規則,國內已經陸陸續續有一些“非光氣法濃縮工藝”的研究,并且已然有些令人歡喜地進展了,但是如何將其轉為工業化生產,并且完善其工藝,卻是一個頗有挑戰性的事情。
雖然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在50~80年代這段時間里,華夏各個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最起碼是基礎性和儲備性的技術研究,遠比大家伙以為的要全面和成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