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鄉財縣管(2)
后世曾經有那么一個熱點話題:到了2024年,漂亮國的波音飛機、福特航母不斷暴露問題,航空發動機、醫藥技術、機器人技術等技術也不再具有絕對的統治力,無人機領域被兔子反超不說,造船能力更是只有東方某大國的1/200——為什么漂亮國的制造業會衰落至此?
關于這個問題,各行各業給出的答案很多,而且聽起來都很有道理,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漂亮國的制造業衰落是無數原因復合沉積之下的結果,不管你從哪個角度去切入,都不能說是錯了。
只不過,其實早在2005年,研究界就在某本白皮書里給出了“漂亮國的制造業正在面臨巨大挑戰”的警告,并且斷言,如果情況得不到好轉,漂亮國的制造業在短期內陷入衰落將會成為必然。
而這個在后世普通人看來極具洞見性的判斷,其實早就是研究界的一個共識,而且判斷的依據令人無法反駁……漂亮國制造業衰落的威脅,來自于對實體企業有效投資的大幅縮減,資本從實體向資本市場、尤其是金融資本市場快速流出,如果這一情況得不到遏制,漂亮國的制造業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利益驅動力陷入空心化。
“缺乏利益驅動力”,才是出現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
而提到利益驅動力,則必須要提一個概念——18%的內部投資門檻收益率(IRR)。
簡單來說,做投資時必須保證期望的投資回報率不低于某一個門檻回報率,這樣才能保證資本的不斷擴張——比如說100萬的門檻回報率是15%,然后你拿100萬出來投資,所期望的投資回報率就應該大于15%。也就是說這15%是投資一百萬項目的一個最低回報率,要是低于這個回報率,這個投資項目就是個失敗的投資項目;
由于IRR能使項目的凈現值等于零時的折現率,還可以從動態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資項目的實際收益水平,又不受行業基準收益率高低的影響,比較客觀,因此,歐美的資本在投資時,非常喜歡用IRR來作為衡量指標——雖然這玩意計算過程復雜,而且當經營期大量追加投資時,又有可能導致多個IRR出現,在運營指導時缺乏實際意義,但大部分資本誰在乎這個?
然而不幸的是,根據摩根大通的統計,自從90年代初期開始,漂亮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基本都在8.3%——9.5%這個區間波動,而1999年的時候,WACC更是低到了6.7%這個二十年來的歷史最低谷!
其實嚴格來說,即便是6.7%的WACC,也算是不錯的了,最起碼跑贏了通脹——但是就如賭場里的客人總是有輸有贏一樣,諸如摩根、GS等頂級資本攤子大,投資的項目多,成功項目的固然很多,但失敗的同樣不少,因此如果新項目的預期IRR低于18%,他們根本沒辦法保證能有效對沖麾下所有項目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假如一家上市公司需要投資一批價值100萬的機器人提高車間的生產效率并降低不良,如果這筆投資不能帶來每年至少20萬的成本節約收益(以15年期項目壽命計算,如5年期項目,則要求40萬每年),那么這筆投資項目就會被否決。
設定這樣的目標之下,基本上90%的內生性項目都很難通過公司管理層和董事會的批準,漂亮國的實體企業最后寧愿派息和回購股票,將公司的現金交給它的股東們去重新分配,也不愿意對自身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進行投資。
比如IBM公司,自從2004年以后,IBM公司每支出一美元的CAPEX(資本支出),就會花額外4美元通過派息或者股票回購回饋股東。而思科公司,從2005-2020年間一共回購股票花費了1100億美元——而在此期間僅花了150億美元補充公司的生產性資產。(前幾年由陳坤、辛芷蕾領銜的電視劇《輸贏》,就是改編自IBM與惠普公司于2006年的時候在國內激烈爭奪銀行業數據中心市場這段經歷寫出來的同名商戰小說,電視劇雖然演的扯淡,但書里面對于這一塊的內容有較為深刻的描寫,有興趣的不妨去看看。)
………………
好吧,IRR并不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畢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老祖宗傳下來的話,華夏人早就聽到耳朵起繭了,唯一需要注意的,也不過18%內部投資門檻收益率這個更多類似于行業經驗總結出來的數字罷了。
回歸正題。
18%的IRR跟德州地區產業升級的人物有什么關系?
跟楊默指示夏留通銷社進行的這次集資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