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軟拳
眾所周知,像帝都、上海、津門、廣州這些一線城市的蔬菜和副食的供給,并不是你想供應就能供應的。
這一方面,是要有供應資質和供應指標,就像當初的夏留通銷社一樣,哪怕他們的紫薯在當時再稀罕,可沒有供應資質和指標,也一樣進入不了帝都市場。
而另一方面,說出來卻是有些扎心,流通進這些一線城市的蔬菜和副食,是要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的——這個標準,明顯要比二三線城市要求高的多,很多可以順暢在本地流通的蔬菜,到了那邊卻連第一道質檢程序都過不去。
普通的一線城市都是如此,就更別提帝都和上海這兩座中心城市了。
所以答案很明顯,既然臨邑縣這邊已經被定為“進京蔬菜市場準入生產基地”,那么所產的蔬菜供應帝都市場,是不存在任何資質上的問題的……不但資質沒有問題,甚至還有供應的優先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沙河村、營口村、溧河村等幾個村子種出來的那些黃瓜竟然沒辦法走帝都那邊的供應渠道,那么就只有一種可能……品質不達標,而且基本可以判定是農殘超標。
這并不奇怪。
1988年到1993年底,也就是菜籃子工程的第一階段時間里,更多追求的是產量,再加上這時候大棚技術才剛剛開始大面積應用,因此設施化(大棚)、多產化(新品種)和規?;ㄅ糠N植)三化思想指導下,農藥用量過多一直都是個突出問題。
知道為什么劉老根這些人會背著大華公司這邊悄悄種大量的黃瓜和西蘭豆么?
除了這兩種蔬菜當下的價格行情好之外,還因為大華公司這次想要讓他們主種的豆橛子和西紅柿,讓他們覺得投入產出比不是很劃算!
有些人會很詫異,豆橛子和西紅柿的價格雖然比不過黃瓜和西蘭豆,但產量大啊,這單位產量一上來,就算整體收入稍微差了一點,但也差不到哪里去啊,畢竟現在各類蔬菜的價格還沒崩盤(記住這個詞,后世華夏的蔬菜水果價格之所以會那么低廉,甚至成為全世界獨一份例外,產量壓根底不是唯一原因,甚至只是一個表面原因)。
嗯,如果是正常來說,這觀點不能算錯。
但問題是……
架不住大華公司的“種植指導意見”里面,要求的太苛刻啊。
肥料不能只用化肥,有機肥、水溶肥、化肥,三者得按照要求合理搭配,而且還只能購買他們制定廠家的肥料;
農藥不能隨便亂用,除了有限的兩三種主流除草劑之外,用的都得是他們指定的各研究單位剛剛研發出來沒多久的生物堿除蟲劑、植物激素膨大劑、礦物油抑制劑、低毒病蟲害防治劑等等。
除此之外,什么溫度計、增濕設備、半遮陽設備、通風設備、還有有益昆蟲,都得配上或者單獨購買,然后按照手冊上的要求,定時操作。
總之,按照大華公司的那一套來,又費錢又費事,明明一塊錢就能搞定的事情,完全遵守他們的要求的話,起碼也得兩塊錢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