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藥
“杠桿”兩個字,在金融領域是最常出現的一個詞;
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就是在游戲框架下,用你手里面的10塊錢,合理的預支借調不屬于你的90塊錢,然后拿著這些錢,去獲取或者撬動價值100塊錢的項目。
當然,如果你成功地賺到了200塊錢,你需要為那90塊錢支付一筆利息;但如果你輸了,那90塊錢固然需要記在你賬上,借你錢的那些人,也會承擔著事實上的損失。
這一切都有個兩個前提:
首先,干的事情是能產生足夠預期收益的,這些收益是可以抽水的,這才能讓人家心甘情愿地加杠桿給你;
其次,你自己是有一定本金的,這才有資格讓人家給你加杠桿。
但其實,“杠桿”這兩個字不僅僅只是存在于金融領域里,同樣也存在于社會上,甚至于比金融杠桿出現的時間要久遠的多。
有些事情不方便太過于展開,只提三個乍看不怎么關聯的點:
………………
【一】
三種常見的杠桿:
1、教育。
假設一個人的原生階層為5(普通工薪階層),通過教育體制,考上985高校,畢業后成為碼農,自身階層的起點便為6——僅僅通過教育體制這一杠桿(文憑),他便提升了一個階層。
如果他參加工作了后,并不是整日里埋頭寫代碼,而是一邊向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學習公司項目組怎么運營的,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去分析自己所在的行業未來的趨勢和下一個風口會是什么,并且堅持抽出時間來跟自己同為985畢業的校友、特別是前輩校友去小聚,混圈子,再時不時地問候探望一下自己的老師,那么很有可能在幾年以后,抓住了某個機遇乘勢而起的他,階層上升到了7或者8
這便是教育對其社會實力的一種放大。
當然,那些未運作這一杠桿,或者運作失敗的人,階層依然停留在6,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重新下滑到5也不一定。
2、流量。
倘若一個人僅僅在工地搬磚,那么,他運用體商,只是從事經典意義上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