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師徒(1)
齊地雖然以農業聞名,但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少的可憐。
而此時國內還沒有提出18億耕地紅線,對于耕地和工業用地的劃分和使用,更是處于一個朦朧的狀態。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
在農村地區建廠發展工業,往往都是建立在犧牲農民耕地面積的基礎上的。
民以食天,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即便是有鄉政府居中協調,但你想要推平人家的田地建廠,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隨著整個八十年代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這種矛盾越發的明顯,便有了“鄉村共同發展基金”這種東西。
說白了,就是村民以土地折價入股,享受鄉鎮企業每年對應的分紅。
準確的說,是企業效益好的時候分紅,效益不好的時候通過發放“勞保”的形式,給予村民一定數額的各種生活物資。
這聽起來是不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措施,既能滿足企業的用地需求,又能讓拿出耕地的村民旱澇保收?
嗯……
初衷是極好的。
但事實上,八九十年代的鄉鎮企業,也普遍存在著管理不規范,財務不透明、債務和成本混為一談等一系列問題,是虧是賺,全憑廠長的一張嘴說了算。
想想看,就連鄉鎮企業效益好的時候,那些村民往往都未必能如數拿到自己該有的分紅,更何況企業效益不好的時候?
所以,很快的,在一些地區,這個“鄉村共同發展基金”便跟用工名額綁定在了一起……既然你的分紅指望不住,那你占了我的土地,我進廠來上班,掙點工資養活一家人總歸是可以的吧?
可以,當然可以,畢竟企業有虧在先嘛!
于是,這就又催生了另外一個問題。
由于這是一種債務置換似的交換,進廠上班的村民擁有著極強的心理優勢不說,往往工作也并不積極……反正這是你欠我的,你又不敢開除我,每個月干多干少工資也就那么點,混日子唄!
這對于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來說,是個堪稱無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