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序幕
前文說過,跟后世某個時間段的印度非常類似的是,在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這段時間里,華夏并不缺拿到訂單的機會,但無奈太多企業不爭氣,自己無法滿足海外那些訂單的標準和要求罷了,甚至因為良品率上不去的原因,一度出現了“接的越多,虧的越多”的奇觀。
這里面有著相當多的復雜因素,既有主觀層面的原因,也有客觀層面的原因。
前者不去討論它,單說后者。
90年代初期,華夏曾經對1700加國有企業進行過一次范圍不算小的普查。
調查結果顯示,這1700家企業的設備老化率達到35%。
其中重點企業的關鍵設備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只有20%,國內先進水平的占22%,接近60%的設備屬于國內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
夸張的是,很多企業自投產之日起便沒有進行過任何改進,這使得隨著民眾視野的逐漸拓寬,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只能是一堆還沒出廠就已經被時代和市場拋棄的垃圾。
但更要命的是……
通過調查才發現,這些企業的平均折舊率只有3.7%左右,大中型企業一般為5%,高的可達6%-7%,低的不到2%;與當時西方國家平均10年左右更新一次技術的周期相差甚遠。
這導致了企業缺乏搞技術研發的必要意愿和條件——比如類似鞍鋼這種全國最大的鋼鐵企業,1991年留利僅僅800多萬元,占實現利稅的%,根本就不具備實施技術研發的能力。
眾所周知,進入九十年代后,全世界迎來了又一次的科技大爆發,各國紛紛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不說,許多工業產業也迎來了一波全球范圍內的躍遷。
面對著這種清晰無比的大趨勢,要是再這么原地踏步下去,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所以問題來了,既然大量的企業沒有這個意愿和條件去做研發,可又必須努力跟上全球科技的發展步伐,怎么辦?
于是在經歷了八十年代揮刀玩了一波技工貿之后,意識到這樣不行的國家結合當下的實情,想了很多辦法,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有兩種:
1、努力創匯,并用這些在當下寶貴無比的外匯,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尤其是性價比更高的二手設備和在國外已經相對落伍的技術,讓企業通過設備的升級帶動產品的升級,先讓這些企業活下來再說。
2、既然大量的企業沒有這個內部驅動力去搞研發,那國家直接把這一塊的工作攬過來,成立一些科技公司,通過撥付專項資金的方式,把這活先干了再說。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兩種方式有著太多的漏洞可以鉆,但沒辦法,華夏當時面臨著太多的問題,受限于一些現實情況,只能先這么湊合著。
當然,湊合歸湊合,正常情況下,衣裘里的虱子只要不蹦出來,為了形象,也沒有人會專門去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