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大工程大項目大發展
等新港基本完工后,木瀆港稅關要搬遷到南岸新區,把過境船只都引到那邊去。”
“坐館還有其他考量?”馬英明心里很明白,如果只為搬個稅關,也用不著幾百畝地。
林大官人便詢問道:“你說在南岸依靠新港,建一所織布作坊如何?”
馬英明愣了愣,下意識的反問說:“那有什么意義?”
相對林坐館現在的事業版圖,弄幾十張織機搞個織布作坊,簡直就是用佛郎機炮打蚊子。
就好像是一個家資巨萬的富豪,去路邊擺地攤的感覺。
林大官人補充說:“我說的是數百張,甚至成千上萬張織機的作坊。”
馬英明又愣住了,剛才坐館說起織布作坊,下意識以為是最多幾十張的那種,沒想到坐館的數字那么大。
稍加思索后,馬英明又回答說:“就算坐館弄來上千張織布機,那又有什么意義?
現如今織布主力都是鄉里農婦,江南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織布,一年能產出幾千萬匹布。
這活在家一個人就能干了,織機也好,原料也好,自家都能搞定,所以別人有什么理由要到坐館你這織布作坊來上工?”
林大官人不禁仰天長嘆,嘴里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果然小農經濟是阻擋工業化的障礙啊。”
如果織布技術不比別人先進,利潤率不比別人高,又沒有“羊吃人”之類的強制手段,那別人為什么要來給資本家打工?
他林泰來又不是理科生,不會發明新的織布技術,沒法從技術上創造出可供剝削的剩余價值。
“如果織布作坊不好辦,那就先試試絲織。”林大官人改口說。
馬英明終于沒再說“這有什么意義”了,點頭道:“如果是絲織,也不是不行,現如今城里機戶其實都是絲織。
一張織機需要三五個勞力侍弄,原料更貴,技術環節也更復雜,一般家庭還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