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不講武德的老人家
戚少保卻有點懷疑的問道:“恕我直言,這首詩真是你所作?
老夫真想不到,除了老夫之外,天下竟然還有第二個既能打還能作詩的。”
林教授:“......”
如果你老人家身上不是掛著民族英雄光環,我林泰來一定要讓你知道,什么叫PUA!
不過在身份低微時剽竊詩詞,遲早會遇到這種被質疑情況。
對此林教授也不是沒準備,也不用生氣,便開始解釋創作思路:
“其實這首詩,里面很多詞句的蘊意靈感都來自戚少保的詩詞。
例如,勞勞車馬未離鞍這句,蘊意取自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這句。
又例如,秋風寶劍孤臣淚,靈感取自星含寶劍橫,以及孤臣于此望宸鑾等句。”
聽著林泰來的解釋,晚年版戚少保的抑郁心情忽然緩解了不少,這就是民心啊。
饒是戚少保一生南征北戰見多識廣,也沒見過如此眉清目秀、說話又好聽的少年。
戚少保又拿起了詩稿,感慨著說:“不想我在暮年之時,收到足可蓋棺定論的重禮。
如今我不過是個解職老軍,只能傳你一門絕世槍法,作為回報了。”
林泰來無語,說來說去,還是沒用的槍法?能不能換點別的?
戚少保上次懶得多解釋,但這次則耐心了很多,侃侃而談道:
“這門槍法源自前宋楊家梨花槍,經過唐荊川前輩的改良。
三十年前,荊川前輩將槍法傳授給了我,總稱為楊家六合槍。其實我覺得,叫唐家槍更合適。”
唐荊川就是嘉靖朝的一代奇才唐順之,二十多歲就拿了會試第一,本來也是個能文能武的少年天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