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吏部格局巨變
在部議、廷推兩道程序后,第三步就是圣裁了。
廷推結束后,吏部將結果上奏,以王世貞為正推,陸光祖和吳時來陪推。
在大明朝廷成熟期的運行機制中,廷推不僅是大臣之間的博弈,更是大臣和皇帝的博弈。
只要不出現愛憎極端分明的情況,或者皇帝天性控制欲極強,在大多數時候,皇帝內心不介意廷推結果。
在深宮皇帝眼里,大臣甲和大臣乙又能有什么本質區別?
所以想要通過廷推實現人事部署,最重要的并不是選出最出色、最合適的人,而是選出一個不會讓皇帝膈應,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人。
原本歷史上萬歷朝最經典的廷推發生在明年,也就是萬歷十九年。
當時的首輔申時行、次輔許國因為密疏外泄,雙雙被迫辭職。
臨走前,申時行推薦趙志皋、張位替補入閣。
然后當時的吏部尚書陸光祖跳了出來,狂噴說:“閣臣應當經由大臣廷推,哪有內廷空降的道理?”
這話有一定道理,閣老推薦閣老,確實有點壞規矩。
于是萬歷皇帝就下旨,讓外朝大臣廷推閣臣。
吏部尚書陸光祖主持了這次廷推,而后廷推結果就是陸光祖本人.
這騷結果一下子就把萬歷皇帝徹底氣炸了,直接讓吏部尚書陸光祖滾蛋!
最后還是申時行推薦的趙志皋、張位成功入閣。
所以說廷推技術含量很高,不是說提名幾個人表決一下就算完事的,蘊含著深厚的心理學和博弈學。
吏部尚書人選只能由皇帝親裁,所以關于廷推結果的奏疏直接擺在了萬歷皇帝面前。
“朕聽聞王世貞乃是歷經三朝的文壇巨擘,主盟文壇三十年,他近年都在做什么?”萬歷皇帝對左右司禮監太監問道。
司禮監掌印張誠答道:“也沒聽說做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