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天兵和倭兵之對比
如果不是不惜代價的大肆縱火,燒死了土壘中數千倭兵,還沒那么容易徹底拿下平壤城。”
林泰來點頭道:“你觀察出的結論是對的,倭兵的守城習性確實與我中國不同。
據我所猜測,應當是倭國受限于技術和資源材料,他們國內筑城水平欠佳,城池不大,城門也很脆弱。
所以在倭國內戰中,破城門并非難事,破城門之后的巷戰和天守閣之戰才是重點,這就是他們的守城習性。”
李如松恍然大悟,沒想到自己只是隨便起了一個話頭,林經略還真能解答。
不管到底是不是編造的,反正聽起來也能自圓其說。
李如柏也大著膽子說:“小西行長和一萬殘兵逃出東門時,在下本縱隊兩千騎率先追擊。
倭兵也曾一度列陣反擊,雖然看起來陣容嚴整但放了幾槍后就仿佛陷入了呆滯,然后便被我騎兵沖垮。
以此看來,倭兵似乎并不強,感覺一萬倭兵只需上千精銳騎兵便可擊潰。”
林泰來略加思索后,也回應說:“你這個感覺也不算錯,當今倭兵戰力肯定不如我大明邊軍。”
不管后世倭吹再怎么吹,事實也是在朝鮮參戰的大明官軍時常幾百騎就敢沖擊數千上萬的倭兵,長時間打下來兩方總體戰損比例在一比四左右,大明一,倭兵四。
雖然有些戰役失敗,但往往也是戰斗力之外的原因,例如急功冒進啊軍糧斷絕啊軍火庫爆炸啊之類的緣故。
入朝鮮國參戰的李如梅評價說,十萬倭兵戰斗力只相當于七千女直精兵。
然后林泰來又詳細解釋說:“第一,倭兵不適應我大明邊軍騎兵加重炮的打法,他們從來就沒見過如此多騎兵和如此多重炮。
第二,倭兵缺少騎兵,離開城墻堡壘的野戰,先天就是巨大劣勢。
第三,因為技術限制,火銃發射間隔時間長。雖然倭兵發明了什么三段擊之類的戰術,但是在倭國內戰打步兵更有效。
面對我大明騎兵突擊,最多也就三聲射擊。三聲過后,就要被我方騎兵沖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