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何用讀春秋
但若打成了持久戰,那可就要拼純粹的功底了。
就算他上輩子因為專業原因涉獵過經義,但如何能跟皓首窮經的古人學者相比?
再說那會兒流行研究王陽明學說裝逼,關于王學他倒是看過幾本專著,其他的經書也不時髦啊。
但話說到了這個份上,顧憲成這個有名望的學者都親自降低身段與自己撕逼了,不敢接更丟人。
于是林泰來就只能硬著頭皮答道:“本以為點出主旨就結束了,不知涇陽先生還有什么見教要補充?”
顧憲成立即進入了大學者狀態,張口就責難說:
“你的解讀固然精妙,但也不見全局,只參透了春秋經大旨的一半而已。”
林泰來反駁道:“余以為,解《春秋》要先讀《論語》,讀其中《禮樂征伐》一章,便可知《春秋》之大義。
只看首句的王字,便可知天下受命于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如何就不是春秋大義的全局?”
顧憲成吃了一驚,貫通《論語》和《春秋》,用《論語》解《春秋》,這個思路很可以。
但他逐漸進入了狀態,此時能不假思索的回應說:
“所謂無道,無論禮樂征伐自諸侯岀,還是自大夫出、自陪臣出,都是以道義責其下也。
探本尋源,卻都是從上之無道始,故而圣人有諷其上之意也。
你看春秋只看到了天下受命于王,就以為哦得道,但卻沒有看到王受命于天!
所以從天字就能明白,《春秋》為端本澄源之書也,所以告天下萬世之為人君父者也。”
林泰來說:“圣人筆削《春秋》之時,諸侯亂政,天子失御,君臣關系紊亂,天下為無道。
故圣人以《春秋》匡正世人,震懾亂臣賊子,希冀撥亂反正,復三代先王之治,才是圣人根本之意也。
開篇首句就是一個王字,還不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