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還沒出正月,就迅速從蘇州城里招到了五百熟練織工。
不是只有五百織工報名,而是工業園區絲織場現有規模只能容納五百織工。
本來林大官人設想,開始直接上馬二百張織機,結果沒達到計劃。
因為織機成本昂貴,動輒十兩銀子起步,而社團還處于高投入時期,資金太緊張,結果只準備了一百張織機。
林大官人也只能實事求是,先從這個規模起步。畢竟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工業園區開張起來,進入良性的滾雪球發展模式。
當前城里絲織工場的主流招工模式是日結模式,每天五分銀,有點像后世日結一二百的散工。
而林大官人之所以敢力排眾議開出底薪制度,不僅僅是為了從城里吸引熟練工,主要還是因為暫時不擔心銷售問題。
就絲織場目前這點規模和產量,都不用想沖出江南、走向全國、暢銷海外。
即便沒有市場,只靠社團內部各單位的骨干人員也能消化很多,畢竟一千人背后就是一千戶人家,更別說還有社團控制下的鄉村、船戶。
退一萬步說,就算社團內部消化不完,還有個渠道就是讓官府出面收購了。
總而言之,目前絲織場完全不用靠市場就能生存,林大官人還有什么可擔心的,直接把底薪制度安排上,只管埋頭生產就是了。
過了二月二龍抬頭,位于木瀆鎮胥江南岸工業園區的絲織場就就開工大吉了。
林大官人剛把這邊事情打好基礎,又不得不趕往蘇州衛運軍分署,安排漕運事務。
按照制度,每年開春二月,就要開始把去年征收上來的漕糧北運了。
林大官人身為督運千戶,負責的就是組織漕糧運輸。
坐在衙署大堂里,看著二尺高的賬冊,林大官人不禁悲從中來。
想起從去年九月到今年二月,除了過年前后半個多月,其他時間全都在連軸轉似的忙碌,片刻也不得閑。
怎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難道這蘇州城,離了他林泰來就無法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