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玩不起的出局!
但許次輔冷哼道:“林泰來莫非完全不懂規矩,簡直不將內閣放在眼里。如果都像他這樣不尊重內閣,內閣還如何掌控朝堂局面?”
不明白朝廷運行機制的人,可能覺得許次輔這話莫名其妙,憑什么上來就指責林泰來“不懂規矩”?
而懂行的人已經注意到了,在兩個當事人里,林泰來上的是“奏疏”,而楊巡撫送到內閣的則是“密揭”。
這兩者之間的區分是很大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對內閣而言意義尤其不同。
這就要從內閣的權威說起,原本內閣與朝廷其他部門乃是平行單位,沒有任何統屬關系。
但從弘治正德以后,內閣權力逐漸擴大,壓過了六部,形成了事實上的半集權。
在這個內閣擴權的背景下,部院大臣和封疆大吏在上敏感奏疏之前,往往要先以密揭形式關白內閣。
這種關白密揭并不是奏疏,不需要朝廷做出處置,性質更像是私下里的情況說明。
內閣看過密揭,對某件事知情甚至同意后,這些大臣才會上正式的奏疏,進入不可逆轉的公文流程。
所以這種關白密揭出現,也是閣權擴張的象征之一,讓內閣在政務中從只能被動看奏疏,獲得了主動布局的能力。
具體到這次事件,林大官人的做法是,不跟內閣提前打招呼,直接上了奏疏,把雙方矛盾捅到公開流程里。
楊巡撫的做法則是,先給內閣送密揭說明情況,等待內閣對矛盾的表態。
站在內閣的角度,當然更喜歡楊巡撫這種表現,這才是應該有的官場規矩和秩序。
所以許次輔明知道林泰來與申首輔關系匪淺,仍然敢在申首輔面前,斥責林泰來“不懂規矩”。
而申首輔也說不出什么,他畢竟是內閣首輔,也必須要維護內閣的權威,不能強辯說林泰來做的對。
雖然申首輔非常理解許次輔,但又不能任由許次輔在這發揮。
便開口道:“你說林泰來不尊重內閣,但也犯不上為此動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