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章 序
景順五十五年,明月初升春風過地。辰時三刻的漢州城,大原王朝皇城里被譽為中興之主的景順皇帝站在皇宮的登封樓負手而立神情淡漠,登封樓是大原皇室用于觀星的。
但景順皇帝登基以來,登樓觀星屈指可數,唯獨這兩個月每一入夜,景順帝都會擺駕登封樓。
景順帝身后一個老太監默默的躬身后退,他清楚的知道,皇上登樓從不觀星,也不要下人宮女伺候甚至每次登樓都只讓他一人隨行。
“皇上這兩個月登樓,從未觀星。他看的是漢洲城外的鐘靈山,也不知道寧國公能撐多久。”
伴隨著心中的嘆息,陳公公退出觀星臺門口側身于樓梯口躬身而立。
鐘靈山上有座私塾名為南山書院,鐘靈山是漢洲城后山,自從寧夫子入朝為相,便將他當初結廬而居的故所搬到鐘靈山,并開辦南山書院。
寧夫子名寧夜宣武三年生人,自幼飽讀詩書喜愛兵法大道,十一歲拜入當朝丞相左跟生門下,宣武十九年由左相舉薦任青州大井縣縣令,宣武二十一年任治栗內史次官,宣武二十二年感行路難而做事多阻。隨辭官,于牛背山腳開辦私塾。
宣武二十四年,宣武皇帝駕崩左丞故去,德清皇帝弱冠即位,以恭樂親王及太尉為首的親王派逐漸勢大,北方草原人蠢蠢欲動。德清皇帝曾兩下詔書,詔寧夫子入朝為侍御史寧夫子均謝恩告病,時局動蕩內憂外患下。
恭樂親王于德清三年拉攏皇城禁軍虎字營衛尉及宗正大夫于春狩之時刺殺德清皇帝謀反,后異姓王陳帆自冀州出兵勤王,監御史劉欽攜幼年太子逃至蜀州仍不能躲過恭樂親王派兵追殺,后竟求庇于佛土的法外之地羅剎,羅剎的首領殺死御史劉欽逼年七歲的景順認其為父,北方蕪人也不甘寂寞八千輕騎奪并州。
就在大原王朝分崩離析之際,寧夫子感天地不仁蒼生皆苦在景順元年立秋于蜀州悟得天下大同成為自夫子曲之后的第二位超凡大儒。
天道有感十八聲驚雷響徹云霄四方皆驚,成道超凡的寧夫子先是在并州城外以一座大山將蕪人八千輕騎鎮壓,后日行千里至劍門郡一劍開厚土逼退南荒十七部落迎回太子。
三個時辰后,寧夫子攜太子離以奔雷之勢至漢中城落皇城連斃恭樂親王肖太尉在內的主要反賊一百七十三人。次日在寧夫子的主持下太子離登基稱帝年號景順,同日寧夫子攜景順皇帝手書及恭樂親王項上人頭于荊州城外七丈坡嘉獎異姓王陳帆賜陳帆獨子陳曲為候國公。
后來寧夫子任宰相減賦稅墾荒屯田、興科舉。景順十三年景順帝及冠禮后,寧夫子重開南山書院,不問出身,凡有為國為民之志者均可入書院。寧夫子教化世人,深受愛戴被百姓香火供奉,世人尊稱其為大同圣人。
而將目光轉回現在,這位當世傳奇已經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南山書院的小院竹樓里,立命大同的寧夫子安靜的躺在臥榻上。除了雙眼依然有神,這位老人已經全身上下彌漫著暮色與死氣。
病床前還站著三個人,一名稚童一位少年及一名夫子,均是寧夫子的弟子。寧夫子早已桃李滿天下,當初牛背山私塾的弟子中,成才的也都入朝為官,有的甚至已經故去了。
但他自六個月前臥病不起后,這個用于起居的竹樓小院就只允許這三名弟子前來探訪。這三人分別是當朝太仆李寶,最受景順皇帝喜愛的長孫唐羽及未來的侯國公陳安之子陳曲。三人神情悲憫,太仆李寶控制不住的抽泣。
病床的上寧夫子似是不耐煩他了,微微恭起頭咳嗽兩聲道“大丈夫為國為民,為蒼生悲嘆眾生苦,哭哭啼啼成和體統。”李寶聞言,變成了微微啜泣。
寧夫子嘆息一聲對李寶和陳曲說:“你們兩出去一下,讓我跟皇長孫單獨說話”李寶和陳曲躬身應允然后走出門外,陳曲雙手關上大門。寧夫子掙扎著想要坐起來,唐羽見狀趕忙過去扶著他的先生坐起來,然后恭敬的退回床位。寧夫子坐起來后,看著唐羽,說道“景順皇帝最喜歡你,可惜你年紀太小,不然多半是要立你當皇太孫的。你那個父親不成器,當了三十年太子連三公九卿都認不完,要不是因為你,立他當太子的時候我就又辭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