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日常
在這風云變幻的朝堂局勢下,溥儀雖心急如焚,卻也只能依照祖例,投身于傳統的帝王學習之中。
每日清晨,天色未明,溥儀便在太監的輕聲催促下起身,簡單洗漱后,便匆匆前往書房。
書房內,彌漫著淡淡的墨香,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墻壁上掛著歷代帝王的訓誡和字畫。
溥儀的老師們早已等候多時,他們皆是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之人,肩負著將溥儀培養成一代明君的重任,此刻卻是要斷斷續續的為溥儀啟蒙。
首先學習的是儒家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書籍,是溥儀需要陸續啟蒙熟讀的功課。
老師們搖頭晃腦,逐字逐句地講解其中的微言大義,教導我為君之道在于“仁、義、禮、智、信”,要以民為本,施行仁政。
可當溥儀想到宮外那動蕩不安的局勢,百姓們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心中不禁泛起疑惑:這些古老的智慧,真能挽救如今的大清嗎?
這讓溥儀(凌霄)不禁深刻的思考,所學的這些還不如前世,課堂上的教學質量。
前世學習的政治思想課程,怎么發動農民運動,發展經濟,發展軍事。
現在除了儒家經典,還要學習繁雜的禮儀制度。
從祭祀天地、宗廟的儀式,到朝堂上的君臣之禮,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有嚴格的規范。
溥儀反復練習著如何在大典中優雅地行禮,如何在接受百官朝拜時保持威嚴的儀態。
然而,在練習這些禮儀的過程中,溥儀時常走神。
想著宮外那些正遭受苦難的百姓,以及朝堂上大臣們為了權力爭得面紅耳赤的場景,這些禮儀于國家的困境而言,似乎顯得有些空洞。
書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溥儀手持毛筆,在宣紙上一筆一劃地臨摹著歷代帝王的字跡。
老師們強調書法不僅能修身養性,更能體現帝王的風范。
可當溥儀看著筆下歪歪扭扭的字體,心中卻在擔憂,此刻的大清,需要的究竟是漂亮的書法,還是能真正解決內憂外患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