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退位前夕的各方博弈。
武昌起義的消息,似一陣疾風,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一時間,各地的革命黨人紛紛響應,猶如星星之火,瞬間形成燎原之勢。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局勢的發展愈發迅猛,令人瞠目結舌。湖南、廣東等15個省份相繼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而前線戰事膠著,此次革命勢力前所未有的大。袁世凱在所領導的清軍與南方諸省所領導的革命力量對抗中想要取得最大的收獲。
朝堂之上,往日的威嚴與秩序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慌亂與絕望的氣息。隆裕太后早已沒了往日的端莊,淚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轉,她癱坐在椅子上,口中喃喃自語:“這可怎么得了,祖宗的基業,難道真的要在我們手中斷送嗎?”這些消息如同重錘,一下下狠狠地敲擊著紫禁城的宮墻,也重重地砸在每一個大清臣子的心上。攝政王載灃面色如土,平日里的沉穩與自信消失殆盡。他的腳步踉蹌,在殿中來回踱步,卻始終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每一次停下來,他都呆呆地望著遠方,仿佛能看到那些獨立省份的旗幟在風中肆意飄揚,宣告著大清統治的搖搖欲墜。袁世凱則站在一旁,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得意。他深知,此刻正是自己重出江湖、掌控局勢的絕佳時機。他微微低頭,看似恭敬地說道:“太后、王爺,如今局勢危急,唯有南北和談,唯有力求成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否則恐難以收拾殘局?!痹捳Z中,暗藏著要挾之意。而張之洞,這位為大清鞠躬盡瘁的老臣,此時已病入膏肓,連站立都顯得十分艱難。他喘著粗氣,聲音微弱卻堅定地說:“和談吧……再動兵戈,生靈涂炭,大清……也無力回天了?!逼渌蟪紓円卜殖闪藥着?,爭吵聲不絕于耳。主張強硬鎮壓的,聲音高亢,卻透著一股色厲內荏;提議和談的,言辭懇切,卻又充滿了無奈與悲涼。
我坐在龍椅上,看著這混亂不堪的場景,卻也能感受到這大廈將傾的絕望。望著殿下的眾人,我仿佛看到了大清王朝的落日余暉,在寒風中搖搖欲墜。每一個省份的獨立,都像是抽走大清根基的一塊巨石,我知道這看似堅固的王朝,還能在這狂風驟雨中堅持多久,而我6歲生辰宴過后不久便是退位日期。我在這紫禁城中,從登基起便向皇額娘以及攝政王要求了閱讀宮外所有的報紙,以及在他們談論政事時,在御書房翻閱奏折,了解宮外發生的各種事情及進程。思緒中看著各方的博弈。
在滿清朝廷與南方革命黨進行和談已成定局之時,各方勢力圍繞權力分配展開了復雜博弈,以袁世凱集團為首的北洋各統領,也有著各自的心思與謀劃,爭斗過程跌宕起伏。
袁世凱,這位在晚清政壇已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一直覬覦著最高權力。他憑借著手中掌控的北洋新軍,成為各方勢力不得不重視的存在。新軍是他最大的政治資本,也是他在權力博弈中的底氣所在。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袁世凱就已經開始為自己的未來布局,他一方面與南方革命黨談判,試圖獲取他們對自己掌權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向清廷施壓,逼迫清帝退位。
段祺瑞,作為袁世凱的得力干將,“北洋之虎”,在這一時期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堅決擁護袁世凱,認為只有袁世凱才能掌控大局,穩定局勢。段祺瑞深知,袁世凱若能掌權,自己在新政權中必然能獲得重要地位。因此,他積極為袁世凱出謀劃策,在軍事上對南方革命黨保持威懾,同時協助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
馮國璋,“北洋之狗”,起初也堅定地站在袁世凱一邊。他手握重兵,駐扎在重要地區,為袁世凱鞏固勢力范圍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馮國璋的心思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當他看到袁世凱權力逐漸膨脹,有稱帝的跡象時,內心開始產生動搖。馮國璋雖然對袁世凱有一定的忠誠,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擔心袁世凱稱帝會引發全國的反對浪潮,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前途。于是,馮國璋開始與其他勢力暗中聯絡,試圖在權力格局中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空間。
除了這三位核心人物,北洋各統領中的曹錕、張勛等人也各自心懷鬼胎。曹錕一心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他積極參與袁世凱的各項行動,期望能在新政權中獲得更多的地盤和權力。而張勛則一直妄圖復辟清朝,他雖然表面上服從袁世凱的領導,但私下里卻與清朝遺老遺少保持著密切聯系,等待時機恢復帝制。
在權力分配的過程中,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就新政府的組建、權力劃分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談判。南方革命黨希望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政權,對袁世凱的權力進行一定的限制;而袁世凱則一心想要獨攬大權,成為新政權的實際掌控者。為了達到目的,袁世凱一方面利用北洋軍的實力對南方革命黨進行威脅,另一方面又通過各種手段拉攏革命黨內部的一些勢力,分化瓦解他們的陣營。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在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談判的同時,北洋各統領之間也因為權力分配問題產生了矛盾和分歧。段祺瑞希望在新政權中擔任重要的軍事職務,掌控軍權;馮國璋則想在政治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同時擴大自己的地盤。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甚至在一些場合公開發生爭執。而曹錕、張勛等人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和權力,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明爭暗斗。
在這場權力博弈的過程中,各方勢力都在權衡利弊,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袁世凱憑借著老謀深算和北洋軍的支持,逐漸占據了上風,最終成功竊取了革命果實,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然而,他的稱帝野心最終引發了護國戰爭,使得他眾叛親離,最終在絕望中死去。而北洋各統領之間的爭斗并沒有因為袁世凱的去世而結束,反而愈演愈烈,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黑暗時期。
革命勢力內部的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領導人,圍繞權力分配和國家走向,展開了一系列復雜且充滿變數的爭斗。
孫中山作為革命領袖,始終懷揣著建立民主共和國家的堅定理想。在我退位前夕,他領導下的南京臨時政府面臨著巨大的內憂外患。一方面,臨時政府財政匱乏,難以支撐軍事和各項行政事務;另一方面,外部列強對中國局勢虎視眈眈,試圖干預革命進程,支持袁世凱等舊勢力。在權力分配問題上,孫中山起初堅決主張實行總統制,認為只有強大的中央領導才能穩定新生的共和國,抵御各方反動勢力。然而,隨著袁世凱在北方勢力的崛起以及國內各方要求與袁世凱妥協的聲音漸起,孫中山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他意識到,若想避免國家陷入長期戰亂,實現和平過渡,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于是,孫中山提出只要袁世凱能促成清帝退位,宣布贊成共和,便向臨時參議院推薦其為臨時大總統。這一決定并非孫中山的本意,而是在現實困境下的無奈之舉。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維護共和制度的前提下,實現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但他同時也深知袁世凱的野心,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在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前,他主持制定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國家政體由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試圖以此約束袁世凱的行為,保障革命果實。
黃興在革命中一直負責軍事指揮,是革命勢力中的重要支柱。在我退位前后,他在軍事上積極籌備北伐,試圖以武力徹底推翻清朝統治,統一全國。然而,黃興也逐漸認識到,單純依靠軍事力量難以迅速實現革命目標,且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內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在政治上,黃興起初支持孫中山的總統制主張,認為這有助于集中權力,推動革命事業的發展。但隨著局勢的變化,他也開始認同與袁世凱進行一定程度的妥協。黃興與袁世凱有過多次接觸和溝通,他試圖通過談判,讓袁世凱接受共和理念,加入革命陣營。他認為,袁世凱手握北洋新軍,若能爭取到他的支持,將大大加快革命進程,減少流血沖突。不過,黃興對袁世凱始終保持著警惕。在宋教仁遇刺后,黃興堅決主張武力討袁,發起二次革命。他親自趕赴南京組織討袁軍,自任總司令,誓師討袁。盡管二次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黃興為捍衛民主共和而戰的精神,激勵著無數革命志士繼續前行。
宋教仁是革命陣營中對政黨政治有著深刻理解和執著追求的代表人物。清帝退位后,他認為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民主的政治制度,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組建一個強大的政黨,通過合法的政治競爭來掌握國家政權。為此,宋教仁積極推動同盟會的改組,主張與其他進步黨派聯合,組建一個廣泛的政治聯盟。1912年8月,在他的努力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等黨派聯合,正式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希望通過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組建責任內閣,從而實現對國家政治的主導,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在國會選舉中,宋教仁四處奔走,發表演講,宣傳民主共和理念和國民黨的政治主張。他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國民黨在選舉中獲得了多數席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然而,宋教仁的政治理想引起了袁世凱的恐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火車站被袁世凱派人刺殺,年僅32歲。宋教仁的遇刺,使革命黨人的政黨政治理想遭受重創,也徹底暴露了袁世凱的獨裁野心。
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革命勢力的領導人,在清帝退位后的權力博弈中,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為實現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努力奮斗。
可清廷統治集團內部,隆裕太后、載灃和良弼等核心人物,還在權力的漩渦里垂死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