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勸諫
袁世凱得到南方革命黨愿意退讓總統之職的消息后,心中暗自得意,卻也清楚眼前還有一道難關——勸說清帝退位。只要他推動清帝退位,那總統之位便歸他所有,心中暗自得意,卻也不敢掉以輕心。他深知此事干系重大,既要達成目的,又不能落下千古罵名。他深知此事棘手,畢竟清王朝存續兩百多年,宗室王公們盤根錯節,利益牽扯眾多。
而在軍事前線的段祺瑞是逼迫清帝退位過程的關鍵。他是辛亥革命中為袁世凱集團攫取權力的關鍵一環。作為袁世凱的軍事代理人,段祺瑞通過武力威懾、政治博弈和輿論造勢等手段,迫使清廷放棄抵抗。
武昌起義后,袁世凱被清廷重新啟用,但其真實意圖是借革命勢力逼迫清廷交權,同時壓制革命黨以攫取最高權力。段祺瑞作為北洋軍核心將領(時任湖廣總督兼第二軍總統官),直接執行袁世凱的意志。段祺瑞等北洋將領深知清廷已無力控制局勢,若繼續效忠滿洲貴族,自身地位可能隨清廷覆滅而瓦解。支持共和既可獲取新政權中的實權職位,又能避免與革命軍正面沖突導致實力損耗。
段棋瑞利用武力威懾與軍事施壓(1911年12月-1912年1月)造成前線軍隊的“失控”假象。段祺瑞奉袁世凱之命,率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軍,但實際采取“打打停停”策略。他放任前線士兵與革命軍私下接觸,制造“北洋軍心向共和”的輿論,使清廷陷入孤立。在關鍵軍事部署上段祺瑞將北洋軍精銳(如馮國璋部)調離北京周邊,轉而控制保定、石家莊等戰略要地,切斷清廷與北方駐軍的聯系。在漢口、漢陽戰役中故意保留革命軍殘余力量,以此證明“剿滅革命無望”,倒逼清廷妥協。
段棋瑞聯名通電與輿論戰(1912年1月-2月)向“北洋的五十將領通電”。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領銜姜桂題、倪嗣沖等46名北洋高級將領,聯名致電清廷內閣,宣稱:“共和國體,原以致君于堯舜……祺瑞等受國厚恩,何敢不以大局為念。特此(要求)皇帝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此電文由段祺瑞授意秘書曾毓雋起草,實際出自梁啟超之手,以“忠君”之名行逼宮之實。
2月5日,段祺瑞再次聯合北洋將領通電,措辭更為激烈:“若遲遲不決,當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同日,段祺瑞命令北洋軍炮兵在湖北孝感實彈演習,并公開宣稱“已備足三月軍糧”,暗示隨時北上武力逼宮。
與此同時通過心理瓦解手段和利益交換。段祺瑞通過馮國璋(時任禁衛軍統領)向清廷核心武裝滲透,承諾保證滿洲貴族人身財產安全,瓦解禁衛軍抵抗意志。
段祺瑞派親信廖宇春(北洋軍談判代表)秘密入宮,向隆裕太后施壓:強調革命軍勢大,北洋軍“難以久持”;威脅若不退位,北洋軍將不再保護皇室安全;承諾袁世凱將確保皇室優待條件(如每年300萬兩歲費、暫居紫禁城等)。
2月10日,段祺瑞制造“北洋軍前鋒已抵京郊”的假消息,并縱容士兵在京城周邊制造騷亂。段祺瑞始終以“不忍兵連禍結”為名,將逼宮包裝成“拯救國家”的無奈之舉,既避免背負“亂臣賊子”罵名,又為袁世凱攫取“和平讓權”的政治資本。通過演習、調動制造大軍壓境假象,實際未真正開戰;以優待條件拉攏皇室溫和派(如奕匡),孤立主戰派(如載灃)。
段祺瑞的每一步行動均與袁世凱密切配合。袁在前臺扮演“調停者”,段祺瑞在幕后充當“黑臉”,共同導演了清帝“自愿退位”的戲碼。
袁世凱看著當下情形過后差不多了,精心挑選了一個時機,帶著幕僚徐世昌,前往紫禁城面見隆裕皇太后。彼時正值寒冬,北風呼嘯,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覆著一層薄霜,顯得格外清冷。袁世凱身著朝服,神色恭謹,踏入養心殿時,還特意整了整衣冠,臉上堆滿了謙卑的神情。在養心殿內,氣氛凝重壓抑,仿佛空氣都凝固了一般。隆裕皇太后端坐在寶座上,隆裕太后神色憔悴眼神中滿是憂慮與無奈,兩旁站著數位神色凝重的宗室王公。袁世凱則恭敬地跪在地上,聲音沉穩卻又暗藏玄機。
袁世凱恭敬地行了大禮,緩緩開口:“皇太后,如今這天下的局勢已然明朗,革命黨勢如破竹,各地紛紛響應共和。若再頑抗,恐生靈涂炭,大清江山也將岌岌可危啊。”袁世凱微微抬頭,目光誠懇地望向隆裕太后,太后我北洋軍雖能勉強抵擋,但眼下前線軍士將皆贊同共和,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長久下去,國家必陷入生靈涂炭的境地啊。”袁世凱跪地,聲音略帶哽咽,仿佛真的為大清的命運痛心疾首。隆裕皇太后坐在御座上,面色憔悴,眼神中滿是憂慮與無奈。隆裕太后輕輕嘆了口氣,眼中泛起淚光的說:“袁愛卿,你乃我大清股肱之臣,如今這局面,你可有良策救我大清于水火?”“袁愛卿,難道真要我大清就此……”。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袁世凱見狀,連忙說道:“太后切莫悲傷,臣日夜憂心,苦思良策,如今倒是有個想法,只是不知當講不當講。”“都到了這個時候,你還有什么不能說的,盡管道來。”隆裕太后急切地說道。
“依臣之見,如今全國人民心思大多傾向共和,南方各省早已率先倡議,北方諸將也紛紛附和。這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天命不可違啊。”袁世凱緩緩說道,“太后您仁慈善良,心懷天下百姓,若是為了我大清一姓之尊榮,而不顧天下蒼生的死活,繼續與民軍對抗,恐怕這戰火會愈燒愈烈,到時候生靈涂炭不說,我大清的宗室皇族,也可能……”袁世凱故意停頓了一下,沒有繼續說下去,但言下之意已經很明顯。
隆裕太后聽到這話,臉色瞬間變得煞白,身體也微微顫抖起來:“你是說,若不同意共和,我大清宗室會有滅頂之災?”
袁世凱重重地點了點頭:“太后,法蘭西革命的事情想必您也有所耳聞。那時的法國王室,因為不肯順應民意,最終落得個怎樣的下場,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啊。臣實在不忍心看到我大清也重蹈覆轍,讓太后和皇上陷入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