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南下旅程
車廂里人聲鼎沸,談論聲此起彼伏。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口中滔滔不絕地說著“共和”“民主”。他們眼神明亮,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其中一個青年揮舞著手臂,激動地說道:“共和體制下,人人皆有發聲的權利,國家方能蓬勃發展!”載灃靜靜地聽著,這些話語在他心中回蕩,雖有些陌生,卻也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內心深處對國家變革的渴望。
然而,在車廂的一角,幾位老者眉頭緊鎖,面色陰沉。其中一位老者重重地哼了一聲,說道:“這共和算什么?祖宗的規矩能說改就改?老祖宗留下來的才是最穩妥的,這天下,還得是老法子治理。”另一位老者附和著,不停地搖頭嘆息,他們的聲音雖不大,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頑固勁兒。
載灃聽著兩撥人的爭論,心中五味雜陳。他想起了紫禁城那厚重的宮門,想起了曾經朝堂上的明爭暗斗。這民間的聲音,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這個時代的掙扎與變革。他深知,皇族的命運,此刻正與這時代的浪潮緊緊相連。
在德州段臨時停車時,三等車廂飄來梆子戲與《臨時約法》的混響。載灃用黃銅門把手的反光窺見:穿陰丹士林布衫的女學生正朗讀《申報》,她發間的絹花竟是用《欽定憲法大綱》頁腳折成。
4月11日黎明前經徐州,他目睹鐵道兵用道釘錘砸碎"皇族特權"界碑。碎碑石飛濺到餐車玻璃上,與俄國廚子正在切割的列巴面包屑形成詭異對稱。侍從低聲提醒:"前頭就是張謇先生籌建的淮河鐵橋。"載灃忽然想起,這正是用鹽稅抵押款造的。
次日清晨,火車抵達上海,列車緩慢開進站臺,載灃透過車窗,眼前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街頭的繁華讓載灃目不暇接。街頭汽車飛馳而過,喇叭聲此起彼伏,行人腳步匆匆,穿著也是五花八門,有長袍馬褂,也有西式套裝。街邊店鋪林立,櫥窗里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商品,電燈散發著明亮的光芒,將整個街道照得通亮。他抬頭望去,高樓大廈直插云霄,與北京那低矮連片的四合院、威嚴莊重的宮殿截然不同。
蘇州河上的駁船汽笛撕破晨霧,載灃的朝靴剛觸到站臺,便被粘稠的桐油與印度鴉片混合氣息困住。法租界電車軌道折射的光斑里,他看見自己拖著的影子竟分出三重:一重是蟒袍補服,一重是西裝革履,最后一重竟是南通棉紡廠的粗布工裝。
從北京到上海的這一路,載灃像是穿越了時空,那些曾經被舊制度和傳統觀念遮蔽的事物,如今一一展現在眼前,讓他真切地感受到時代巨輪的滾滾前行,也讓他對此次拜訪張謇,探尋實業發展之路,有了更多的期待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