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林檎異事
吳佩甲歷來只敬佩兩人,一是為國戍邊十年,如師如父的宣威將軍樊元忠,二是不畏強權,奮不顧身,能溝通鬼神的李獨霜。因此認定老道只是虛言唬人,因此嗤笑不已,正待嘲諷黃文德的友人時,李獨霜率先開口。
“軌革卦影之術非是常人能習之,一般均是寥寥數語,模糊不堪,少有如此較為清晰的卦辭,有趣有趣,文德,后來呢?”
吳佩甲聞言頓時住口不語,撓撓頭,緩解了一下尷尬,也支楞起耳朵。
黃文德對于李獨霜的的見識頗為驚訝,繼續說道:
“我那友人牢記老道的話,有次途中路遇大雨,路人紛紛擠到一房檐下避雨,這種情況不就是“教住莫住”嗎,因此就冒雨前行,沒有停留,沒過多久,那座房屋就倒了,唯獨他離開而免除了災禍。”
“友人的妻子與人私通,打算待他歸家后就害死他,便同奸夫約好,她會安排丈夫先行沐浴,到時候把家中第一個沐浴的人害死即可。友人當晚歸家,妻子安排妥當,一再催促他去洗澡,友人明悟,“教浴莫浴”應該指的就是這件事,因此無論妻子怎么說都不去沐浴。言談間,兩人發生口角,吵得面紅耳赤,妻子怒極頓時就忘了此事,賭氣先去沐浴了,因此遭到了謀害。”
“友人發現妻子遇害身亡后慌忙報官,前來查看的捕頭沒有頭緒,認為他的嫌疑最大,就先把他壓入大牢,反復拷問。友人百口莫辯,苦不堪言,念念不忘老道的卦辭,神志不清時反復念叨:“卦辭怎么不靈了?”
“審理此案的趙縣令發現友人異常,不似尋常南冠,頓時差人招來,細細詢問,聽聞卦辭后,想了一會,問道:“你將關系密切或者來往頻繁的人名寫下。”友人依言照辦,寫了約莫十數人。趙縣令閱罷,指著名叫“康七”的差遣捕頭去捉拿審問,略一審訊,心虛的康七就承認了殺人之事,案子遂破,友人得脫。拜問趙縣令時,答曰:“一石谷,搗得三斗米,那不就剩七分糠嗎,應該就是糠(康)七,果不其然。”
“友人脫身以后,細細揣摩,要不是遇到了心思縝密,明察秋毫的趙縣令,他也只能身陷囹圄,以待秋后問斬,這不就是“遇明即活,遇暗即死”嗎?正好就應了卦辭。”
黃文德語畢,眾人都沉浸在故事里,一時寂靜無聲,秋風掃過,林間樹葉搖動,“嘩嘩”直響。
李獨霜回過神來,貌似無意地問了一個問題。
“敢問趙縣令名諱?”
“趙經伯。”
李獨霜頷首點頭,稱贊道:“真是一名好官!”
黃文德微笑點頭,起身道:“時辰不早了,日頭漸高,晚學知前輩身負使命,日程趨緊,就不耽誤了,二位隨我來。”
主仆二人帶著李獨霜和吳佩甲在林檎果林中迂回曲折,不一會就從林中出來,看見了堂皇寬敞的官道,以及栓在道旁的兩匹驛馬,竟是回到了兩人的起點。
“與前輩一晤,晚學獲益良多,前路漫漫,還請珍重!”
黃文德情真意切,關懷之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