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秋田油米香烹味,原來收獲自在豐
Y有了秋田,鄉親們自然在田野奔走。
看吧!二壯和巧珍在玉米地里打杈,一株株玉米,象一個個穿著綠色連衣裙的少女,婷婷玉立,他們深嵌肥沃的土地,站的高,排列又如此的整齊,象待檢閱的列兵,頭頂紅纓將金盔的裝飾,又矛頭上的纓穗,如此裝扮,田地一派生機,吸引著勤勞的農人,灑下汗珠,滋生一種莫名的期望。
今年是生產模式改變的頭一年,大家摸索著前進。
杈兒有的人說打了好,又有人說不打也好,這需要大家認真實踐呀!
但是,二壯和袁世民認為杈打了好,這樣它和主稈不爭養份,于是在他們的帶領下,大家爭先恐后地開始打杈。
杈兒收集起來,放在田埂上,袁世民又抱在一起,收成堆,透晾兩三天,他便用架子車一車又一車,拉回家用來喂羊。
這杈好像是青飼料,羊兒們爭先恐后地吃著,袁世民暗自欣喜,一茬\"打玉米杈\"后,羊兒肯定又長一層膘。
油葵地里伏藏了一層厚厚地雜草,鄉親們用那光亮照
人的鋤頭來除草,由于土質犟,大伙雙手抱鋤頭,砍的砍,剁的剁,雜草是強悍的敵人,大家以極不友好的態度展示\"刀光劍影\",掃清了地里的\"草冦\",從而興高采烈地迎接\"向日葵\",而葵花是英俊的少年,吸大地營養而生長,受農人汗滴而飽滿。
秋\"一水\"上來了,人家迎接秋天的希望,拿著鐵鍬,拿著\"刮板\",順水渠而望,一股股清泉似的秋水,穿著綠茵茵的外衣,引\"龍″入田,雖然非之大作,卻是農人之期望,二壯站在水渠邊,捧一捧\"清水\",也知源由之辛苦,捧一捧\"清水″,也思源頭之恩惠,這引水工是\"惠民\"之大工程,利民之壯舉。
有了\"秋田″,大伙再不用打一些超強度\"工作\",想起過去,十幾個小時汗不干,一天下本身子蹲下來都困難,不遠百里去那\"黑煤洞\"里去奮戰。
想到這里,二壯撫摸著那綠油油的葵花朵,面對那神奇的葵花頭,甜到了心里,醉到了臉上,默默地說:\"咱家鄉變了,實實在在地變了。\"
袁世民每天都在麥茬里放羊,那悠閑與自在和天上的浮云一般,一鍋旱煙過后,驚看秋后的大雁,樹梢的喜鵲,成群結隊覓食的麻雀,一路鳥語喳喳,把他的思路回歸從前,老牛水車,饑渴難熬,有幸現在的新社會,新觀念,讓他觀念大變,兒子袁凌如今大學畢業留校實習,將來必將成為教授,這對于他們有\"經商\"血統的家族,更是一項世界最意義的投資,這利潤不僅是一種物質文明,更是一種精神文明。
劉佳淳的女兒劉琴上的是水利學校,也在實習,將來分配必然是\"水管所\",她有自己的理想,給鄉親們一個重重的承諾,\"以后一定要到咱就近的水管所,來報答為咱鄉親們的恩德\"。
油葵快成熟了,盤子上金黃色的花邊褪萎,高高的稈子變淺黃,粒粒飽滿的\"瓜籽\"向著誘人的清香,圓滿的盤子是完整的\"規劃″,是鄉政府和村干部們\"嘔心瀝血\"的結晶,多少次的出外考察,總結,探求,才有了今天的\"金黃″遍野,\"油然\"而生醉意感動了鄉親們,同時也觸動了黃書記和常主任的心懷,算來他們的心血沒有白費,″家鄉是我家,我愿為我家,辛苦無所謂,只為家人好,幸福自開花\",這就是黃書記寫在自己辦公桌上的座右銘,每每看到她的言行一致,鄉親們不得不對她產生敬意!
貼心人呀!她來自水果之鄉黃灣鎮,那里是全縣水果之鎮,是一個富庶之地,但是,他高中畢業后,\"受命″來到了我們村子,決心將我們落子的村貌煥然一新。
她每天騎著自行車,走家串戶,明察暗訪,誰家農耕不到位,誰家化肥沒著落,誰家種籽有缺口,誰家學生有困難,誰家老人無所養,誰家夫妻鬧矛盾,誰家鄰居有\"是非\",誰家兄弟有\"隔閡\"…
所有這些,她都當重中之重,又當作簡單之簡單,通過她的工作,鄉親們一個個在\"和風細雨″中幸福的生活,每每提起她,一個個都稱贊她是村里的“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