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回漢同心經風雨,肝膽相照即真誠
預報后天又有中雨,杞農把天氣預報當作\"圣旨\"一樣,開始快馬加鞭般地給摘工們下令,這不得不難為,不得不\"催促\",但是,我們親自帶他們早上六點出,晚上八點回,十四個小時\"賣力\"的勞作,兩根\"柱子\"一雙手,像是賬房先生的算盤珠子,不停地的來回擺動,兩個半小時一筐果,汗水浸透了衣裳,紅色的火焰將他們照亮,奪回來的時間,解除的是我們內心的緊張與慌忙,一個月過去了,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應得的報酬,勝利\"班師″,今天回想起他們十一個,回民\"兄弟\"一樣,摘田地紅云,鑲嵌翠綠清香,以一文表彩色,他們的形象此時此刻躍然紙上……
7月上旬,是枸杞開始采摘的季節,站在埂邊地頭,一眼望去,紅彤彤的寶石,散發著一陣陣的希望,看吧!我們一家五口人,拎著一個個籃子,樹下有我,閃星極光,樹下有我,日月燦爛,樹下有我,綠海紅廊,我想速寫,又想描紅,也許只有在采果的季節,我才想起勢單力薄,也許只有在采果期間,才能感觸到眾志成城……
到找摘工的火侯了,二壯哥給我介紹了十一個摘工,要我去接,他們是寧夏永寧縣的回民,他們一個個穿戴整齊,樸素大方,行動自如,和我們談笑間既成契約,工期一個月成了前提,每一斤一塊四成了工價,來回車費說好,因為他們有民族習慣,所以另起爐灶,這一切談好說定,他們便急切地奔赴枸杞園,開始了\"手舞足蹈\",籃子″生機勃蓬\",而他們一個個\"如饑似渴\",展開了一場生龍活虎的競賽,看著一顆顆碩大的寶貝順流而下,我的眉頭舒展了,愛人的心也開朗了,一個個陌生的面孔成了熟識的笑臉,進門的客人變成了知心的朋友,原來他們是十一個人是三家人,姨娘親帶領\"兄弟姐妹群\",馬從花今年五十歲,微胖而干凈利落,攜兒媳李亮英,孫子孫女羅建榮,羅建國,羅慧,看吧!,兩行排列整齊的杞樹羅布了他們的陣容,而楊彩花和女兒李芳,李欣可是開路先鋒,微風拂過的枝條,縱橫著挑戰,密密麻麻的\"應酬\"飽含了一線向往,剛過晌,她們每人就摘了八十多斤,真是\"快手\"呀!李亮花帶領兩個女兒,楊兵兵,楊海玲,真象穆桂英帶領\"楊家將\"大破\"天門陣\",紅色的期望與布景,敲打著的風鈴,帶著和顏悅色將汗水揮灑在這片黃土上,將他們的夢與理想記載在這希望的田野上,娃娃們都是學生,自信地說,掙些學費,是為了減輕父母負擔,此時此刻我被這些娃娃所感動,心中想到,這世間有神奇的故事,更有辛苦的人生…
羅慧,今年十一歲,是最小的\"精靈\",三十六度的高溫,她的小手,順勢而下的寶石與珍珠,連動著堅韌與忍耐,品味與磨煉,趨動著一種毅力,最豁亮的歌曲才是一個兒童身體力行的表達,
年少執著銜草香,一夜意濃待星光耀,只有這種努力,才譜寫了一種人間最惹人喜愛的歡唱!
羅建國十三歲,雅氣未脫的少年,把傳說演繹成故事,將夢變成現實,他每天都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烈日下不愿撐起一把傘,晨露下他追求一縷七彩的魂,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勞作,和為\"八十斤\"而挑戰,戰勝了一座又一座堡壘,真是春秋不惜紅光述,原本他為覽清香,就這樣,早出晚歸,一個月下來,黝黑的皮膚,暴露了他的信念,啟發著他前進!
羅建榮,作為長兄,他是弟弟與妹妹的模范,他摘的果如\"精雕細刻\",迅速快而干凈利落,大樹他不怕,小樹他穩拿,奶奶是他的搭檔,從而他內心的\"笑\"花聯翩,他用籃子盛著一份誠懇,他用籃子盛一輪烈日,他用籃子篩去一場暴雨,迎接著狂風肆虐,原來他也是追夢少年,雖身經百戰仍堅勁,他也歡笑日更新。
李欣,十四歲,看吧!她隨綠波而蕩漾,拿紅云而欣賞,手摘燦爛籃中醉,目疊芬芳更融長,細一粒珍饈,望一片紅光,采人間乾坤,游比房畫廊…
李芳,作為姐姐,更勝李欣一籌,摘果如采茶,一葉知杞農之辛苦,一籃道一片家常,密密層層的果條下,纖細的小手,在紅綠間上下揮手,釆一點歡笑,摘一刻醞釀,人生呀!就這樣,芬芳原是園丁淚,如今才鑄追夢人,她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勞逸結合汗縱橫,只為明日金榜有……
楊兵兵,是一個個花季少女,恰是追夢的年齡,她言談文雅,舉止超凡,紅顏只為碧透美,翡翠原知紅粉香,挎一籃風追露濺,彎一腰手滿晶瑩,一會兒碧波燃動,一會兒彤云掩序,就這樣,排列兵述趣,縱橫去漫長。
楊海玲,兵兵的妹妹,是他們其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她象個\"小子\",活潑開朗,有啥說啥,有了她,杞園變樂園,理不辯不明,木不鉆不透,她精辟、、的論調,感人肺腑,說起摘果,她一絲不茍,一果尚知田地,一筐方存汗水,她每天都要摘百十斤,寄托著杞農心急如焚的夢呀!
楊彩花,她是十一個人的頭,一切事務我總是要找找她談,果要干凈啦!不允許帶綠果啦!灑地上的果要拾啦!自來水停了!電停了!買米買面買菜了,她簡直是個\"大總管\",可論起摘果,她如\"千手觀音\",上陣虎虎生風,籃子是\"量天尺\",一把又一把的鮮紅與閃亮,鑄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女中漢子非她莫屬。
李亮英,在家中腳燙傷了還未痊愈,就不遠千里來打工掙錢,每每談到家庭與子女,她的心就亮了,掙一個是一個,貼補家用,就憑她這一股勇氣,我就知道她是賢妻良母型,我也知道了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她的精神更是難能可貴呀!
李亮花,她是一個普通的人,但她更是忘我的勞動,自始自終,她摘的鮮果更新鮮,還不時地提醒兩個女兒好好摘,\"主人\"種這不容易,單憑這幾句話,我仿佛看到她是一座山,山上叢花爛漫,暖人心啊!這難道體現不出\"回漢一家親\"嗎?
馬從花,五十歲了,是十一個摘工年齡最長的一個,帶著三個孫子\"呱呱\"叫,她說話幽默風趣,她說她小時侯掏鳥窩的故事,令人身臨其境,說起小時侯\"超英\"\"趕美\"的壯舉,令人觸目心驚,對媳婦,她疼愛有嘉,對孫子,她言傳身教,\"你們現在不吃讀書的苦,將來一定吃生活的苦\",還有東家有\"才子\"西家有\"棟梁\",三個孫子洗耳恭聽,也正是她這種精神,影響著孫子,在烈日下不怕苦,不怕累,終于完成了我杞園里的紅色\"挑戰\"!
今年枸杞行情不好,我無可奈何的將最好的枸杞低價出售了,給他們付了摘工費,送他們踏上了歸途,當互相道別聲在細雨中響起,我仿佛看到他們一個個的辛苦,也仿佛意識到了杞農的辛酸,真希望枸杞來年行情好,我們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