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窮嘻嘻 第一章 多災多難的艱難長大
清晨,太陽的光芒猶如一把利劍,刺破了厚厚的云霧,灑在水面上。小河里的水也不再像冬季里那樣冷若冰霜,正蹭蹭地往上冒著氣兒。
十來米寬的河面上河水緩慢的流淌著,透過升起的水汽河底的鵝卵石隱約可見,上頭附生著厚厚的灰色泥漿靜靜的躺在河底。
沿邊的小草還是黃黃的,仿佛被時間遺忘了一般,河坎上的這片竹林也宛如一位垂暮的老人,只看見細細的樹枝,毫無生機。
沿著小河往上走,這是一條蜿蜒細長的泥巴路,全長大概三百米,路上來來回回穿梭著許多行人,每人的肩上都挑著一對水桶,仿佛是在為生活負重前行。
他們是這個村子里的村民,每日清晨,每戶人家都會派出一名家中成員,無論男女下到河邊來挑水,這條小河是村子里唯一的取水地,不僅給人提供飲用水,平時也承擔著洗滌的作用,村民們晨起挑完飲用水便會拿著家里的臟衣服來河邊清洗,沒有人會在清晨的時候拿著臟衣服下河里清洗,這是村民們的默契,彼此守護都能喝著干凈的水。
為了保證家里有足夠的生活用水以及喂養牲口的所需水量,人們一挑接著一挑,來回走著,沉重的擔子把肩膀都壓彎了,仿佛是被生活壓彎了腰。
個別力氣不好的女人,只能挑起半桶水,即使只有半桶水,也如千斤重擔一般,讓她們難以輕松完成這項任務,使得她們的肩比男人更駝背更彎。
人們來來回回的挑水,猶如一場細雨,灑落在地上,你撒一點,我撒一點,這條蜿蜒的泥巴路就變得如溜冰場一般光滑。
走在上面,還要小心翼翼地注意腳下,防止摔倒,還得注意與人碰上時,雙手扶穩自己的一挑水桶彼此側著身子,使得水桶與人成一字型才能走過。
太陽逐漸高升,河邊忙碌的身影如倦鳥歸巢一般,轉進一戶戶村民家里,隨后傳出柴火味和飯香味,忙碌的人們又開始準備早飯啦!
...站在村口,抬頭望天,只見云朵如調皮的孩子,從這個山頭跑去那個山頭,或消失或停留在山頭間。
通往外界的道路宛如一條蜿蜒曲折的泥蛇,坑洼不平,這里的交通工具近乎絕跡,唯有趕集之日,村口才會有一兩輛三輪車從遠方駛來,收走村民們飼養的牲口。
這些商販來到村子,帶來最多的便是米鹽,偶爾也會捎帶些衣服。村民們將自家牲口變賣后,大多換回了米鹽。
由于此地幾乎沒有平地,難以種植多少稻谷,人口眾多的人家常常把玉米碾碎,過篩后用水浸泡,再放上蒸籠蒸熟,以此充當主食。
即便如此,仍有個別家庭食不果腹。新鮮的豬肉也只能在每年年前殺年豬時,方能品嘗兩頓,吃不完的則制成臘肉,留待農忙時節勞作時食用。
這個村子規模不大,但作為一個鄉鎮,倒也頗為熱鬧。那條通往外界的泥巴路兩側,住戶鱗次櫛比,一戶緊挨著一戶,足有六七十戶。
每戶都有四五個小孩,聚在一起,喧鬧聲此起彼伏,尤為熱鬧。每逢有人家操辦喜事或喪事,村里無論老幼都會悉數到場,那時更是熱鬧非凡。
村子雖封閉落后,卻在村口的西面矗立著一所兩棟樓的學校,每棟樓均有三層。